家醫科醫師許書華指出,不是天天大便才健康,1天2、3次或2、3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示意圖/達志影像)
家醫科醫師許書華指出,不是天天大便才健康,1天2、3次或2、3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示意圖/達志影像)

排便不但是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排出,也可以從排泄物的形狀看出身體是否健康。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和中醫師林芷瑜指出,正常的排泄物形狀應為長條形,如果太軟或太硬都是身體正在發出警訊,除此之外,排便的頻率會依體質狀況不同,每天都排便不一定就代表健康。

平時可以養成在固定時間上廁所的好習慣。(影片來源/Facebook/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許書華表示,糞便的形狀以西醫來說可以分為便祕型、正常型和腹瀉型,便祕型的糞便較硬,因為水分吸收過多,所以會凹凸感較為明顯,或呈現羊屎狀;正常型則是長條狀,上面有時會有些許皺褶;腹瀉型的糞便多呈現為糊狀、水狀等較為鬆軟的型態,需注意腸道是否有感染的現象。

林芷瑜也透露,就中醫的觀點而言,太細的糞便可能是因為氣不足,且容易出現有便意但大不出來的狀況;羊屎狀糞便則可能因為生活壓力大、肝氣鬱結、貧血等,會有火氣大、口氣重與臉頰紅的問題,應避免上火的食物,例如辣的或炸的。

散狀糞便是因腸道濕熱造成,排泄物會有酸臭味,乳糖不耐症患者對乳製品呈現過敏反應時,也會出現這種狀態的排泄物;水瀉糞便可分為寒、熱、傷食、虛、鬱,最常見的是熱瀉,也就是吃壞肚子;另外飲食要節制,否則消化不良也會出現水瀉。

林芷瑜指出1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都算是正常範圍,而中醫認為最佳的排便時間為卯時(早上5點到7點),是大腸經最旺的時候,另外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也可以活絡腸道、促進排便。

對此許書華強調,並不是每天排便才代表健康,而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排便頻率,平時也可以從生活訓練開始,像是在固定時間蹲廁所,飲食方面多補充膳食纖維和水分,還要養成運動習慣;另外也能喝決明子茶或車前子茶,因為種子類富含油脂,能夠幫助潤腸。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