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面對劇烈天氣頻率愈來愈高,也只能搖頭苦笑。(呂妍庭攝)
台灣民眾面對劇烈天氣頻率愈來愈高,也只能搖頭苦笑。(呂妍庭攝)

台灣在62年前發生「八七水災」、12年前爆發「八八風災」、今年又有「八六水災」。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每年七月下旬到九月、十月屬於颱風季,在這段期間內出現的重大天氣,確實是汛期重中之重。他感嘆,全球暖化趨勢下,「水深火熱」恐怕已成為常態,如何讓民眾透過接收天氣訊息,降低生命財產風險,是政府該思考的方向。

「你看去年乾成這樣(旱災),今年雨下成這樣」,賈新興直言,從數據統計看,台灣出現長期強降雨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地球發燒必須付出的代價,極端氣候層出不窮,全世界都一樣。

他認為,八月屬颱風季,有時甚至不需要颱風,強一點的西南氣流就會帶來災情。「水深火熱的劇情反覆上演,與全球暖化有關」,賈新興說,預報重點已不是能掌握多少,而是能讓民眾了解多少。

賈強調,預報技術不斷進步,以這次西南氣流為例,氣象局及其他民間單位,很早就看到強降雨訊號,相關資訊也都事先掌握,提醒民眾一定要小心。

「但講歸講,災害資訊的傳遞過程中,真正到民眾身上會不會有落差」,賈新興說,預報有其不確定性,防災作為有無落實,更能檢驗政府應變能力,「要是沒有預防性撤離高風險區,等到劇烈天氣真的發生了,代價恐怕更大」。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