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自去年8月底啟動社區加強監測方案,設置COVID-19定點診所。圖為民眾前往機動篩檢站採檢。(資料照/羅永銘攝)
指揮中心自去年8月底啟動社區加強監測方案,設置COVID-19定點診所。圖為民眾前往機動篩檢站採檢。(資料照/羅永銘攝)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為加強社區監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去年8月30日起推動「定點診所」,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可前往定點診所,由醫師評估後發放家用快篩試劑。根據統計,全台符合定點診所資格者多達8000家,但至今僅有540家加入,占比不到1成,恐難以發揮社區監測效益。診所醫師坦言,定點診所屬於義務性質,卻得付出承擔額外工作和責任,「缺乏誘因」是一大阻力。

指揮中心自去年8月底啟動社區加強監測方案,設置COVID-19定點診所,今年更擴大參與資格,包括兒科、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等診所或衛生所均可加入定點診所行列,目前全台21縣市共有540家,如有呼吸道症狀的民眾前來看診,可提供公費家用快篩試劑,供民眾返家後使用並回報上傳結果。

指揮中心去年起推動「定點診所」,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可由醫師評估後發放家用快篩試劑,目前全台共540家。(圖取自疾管署)
指揮中心去年起推動「定點診所」,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可由醫師評估後發放家用快篩試劑,目前全台共540家。(圖取自疾管署)

根據衛福部109年統計,符合上述科別的診所至少8000家,換算下來僅不到1成投入定點診所行列;即便民眾有症狀欲尋求定點診所協助,恐怕得捨近求遠,還不如直接到大醫院急診做PCR篩檢,以目前的規模,恐怕難以發揮社區監測的實際效益。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李建璋認為,定點診所就像是社區疫情的雷達,「當然是多多益善!」當疫情增溫的時候,越多的定點診所,民眾快篩的廣度越高,越容易在早期抓出病例。由於快篩和PCR各有優缺點,搭配使用是必然趨勢,風險低的族群可使用家用快篩,有接觸史、有症狀的潛在風險族群則做PCR篩檢,如此分流作法可減輕急診量能的負擔。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則認為,精準化社區監測可避免隱性感染者混入無法維持社交距離、落實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公共場所,阻絕社區的傳播鏈;另一重要目的是讓民眾慢慢產生心理上的適應,減少對陽性個案的懼怕,提高民眾在社區的自我監視功能,避免疫情擴大釀成重症及死亡。

但為何多數診所不願加入定點診所行列?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指出,定點診所的想法很好,但屬於義務性質,卻又要承擔責任,「身為醫者,大家都覺得可以配合」,但他話鋒一轉指出,診所配合久了好像被視為理所當然,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如果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和回饋,恐怕很難吸引更多診所參與。

他指出,定點診所不只是發快篩,還要教民眾如何使用,醫師在診間講一次、衛教人員再解釋一次,但還是有患者不知如何操作,回家後再打電話來診所詢問,這些都會造成人力上的額外負擔;也有民眾希望直接在診所請醫護人員協助快篩,但這非規範內的作法,萬一驗出陽性,整間診所都得隔離停業,如果拒絕協助,又會讓民眾覺得不近人情。

陳宏麟認為,未來如欲擴大定點診所規模,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提供配套方案或誘因:許多診所擔心被匡列為接觸者,恐被迫停業而影響生計,指揮中心近期放寬醫療機構人力不足時,醫護人員可「免隔離」返回工作,基層診所是否也適用?目前基層診所協助打疫苗有績效獎勵,未來定點診所是否能比照設置獎勵制度?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定點診所確實屬於義務性質,目前已由272家擴增至540家,主要由各地方衛生局評估,如果診所願意就可以加入定點診所行列。至於未來是否有打算持續擴編?他回應,如果衛生局認為有增設需求,可向指揮中心提出申請。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