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有洗腎的家人 你怕不怕自己是下一個?遺傳性因素該如何分辨,醫師詳解。(示意圖/Shutterstock)
當你有洗腎的家人 你怕不怕自己是下一個?遺傳性因素該如何分辨,醫師詳解。(示意圖/Shutterstock)

如果家人因尿毒症洗腎(透析治療),你擔不擔心自己也會走上同一條路?照顧過洗腎的媽媽和婆婆長達5年的黃小姐坦言:「會啊!怕我的體質是不是也容易出事情。」腎臟科醫師說:「門診常有病友家屬問這個問題。」

分析2013年健保資料庫、比對全台洗腎病人就醫紀錄,發現遺傳因素佔因尿毒症洗腎風險的31%。

更重要的是,另外七成因素是不良習慣或日常環境造成。家人有相似的生活習慣,例如對飲食有同樣偏愛、日常作息差不多;,腎功能跟著出問題的機率自然也會變高。這也解答為什麼,沒血緣關係的夫妻也有1.66倍風險。

家裡有親人每週3次進出洗腎室,恐是愈來愈多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做?

醫師們提醒,雖然洗腎風險有三分是天註定,但後天條件是自己可以掌握,飲食均衡、生活習慣、長期用藥行為這三項是改善的焦點。糖尿病佔洗腎將近一半的原因,但不少糖友都是到晚期才曉得生病,提早發現可降風險。醫師建議,實踐3方法,可從危機中脫身:

1. 向醫師問清楚爸媽、手足或另一半洗腎的主因

最簡單的區分法,如果家人是因為糖尿病,或是高血壓、高血脂或其他疾病破壞腎功能,造成尿毒症,血緣或家庭關係可能帶來較高風險,更要用心改善生活環境和行為。

相對的,如果是因為細菌感染如尿路發炎,或是受傷、長期不當服藥(例如止痛藥)、誤用含馬兜鈴酸草藥等原因,就比較不必擔心遺傳問題。

2. 定期自我檢查,未病前揪出病根

家人在洗腎,你自己可以:

.定時量血壓

.觀察小便的泡泡是否久久不散

.用手指壓壓關節,若凹陷一段時間還無法彈回,可能是水腫

這些徵兆都可以是腎臟出問題的警訊。此外,腎功能不佳也會造成貧血及身體倦怠,體力變差。如果有上述情況應到醫療院所詳細檢查。另外,中年後腎功能會隨年紀下降,這是自然現象,40歲後最好找信任的單位定期做健檢,若發現問題可及早解決。

如家人有遺傳性腎病,先確認自己是否也生病了。(示意圖/Shutterstock)
如家人有遺傳性腎病,先確認自己是否也生病了。(示意圖/Shutterstock)

3. 如家人有遺傳性腎病,先確認自己是否也生病了

.遺傳性多囊腎

.遺傳性腎絲球炎

.亞伯氏症候群(Alport's syndrome,典型症狀有血尿、聽力變差、眼病變等)

.其他有遺傳傾向的腎臟病,如局部腎絲球硬化症、先天性腎臟及尿路異常等

以上疾病都可能引發末期腎功能衰竭,變成尿毒症。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有能力檢查出這些病症。

遺傳性多囊腎通常要到30歲後才會出現較明顯的水泡,可被超音波檢查發現。如果爸媽、兄弟姊妹有多囊腎,又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有,青少年可抽血驗一下基因,準確度幾乎可達100%。

研究團隊直言,目前先從就醫資料交叉分析出各種家人關係的風險,但背後原因還不清楚,例如手足的影響為什麼比父母還要大?團隊提出假設:「兄弟姊妹間有相似的基因、共同的生活環境,還有手足間相近的生活習慣」,但後續還需更多研究才能破解真正理由。

全台洗腎病人已上升到8萬5千多人,而國內目前1~4期慢性腎臟病患者估計已超過200萬人。多一點自覺,就能幫自己遠離腎病陰影。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