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去年在疫情下,歷經8個月沒演出,在台灣開滿場音樂會,當時音樂家們都很感動。今年台灣場館沒像去年完全開放,暫時只能開間隔座音樂會。(鄭達敬攝,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去年在疫情下,歷經8個月沒演出,在台灣開滿場音樂會,當時音樂家們都很感動。今年台灣場館沒像去年完全開放,暫時只能開間隔座音樂會。(鄭達敬攝,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
長年往返於美國和台灣之間的指揮家、音樂經紀人梁秀玲表示,音樂家上台演奏是使命,也是始於對音樂的熱愛,在疫情嚴峻狀態下,需要轉換策略,因應當下狀態。圖為她去年返台舉辦記者會畫面。(鄭達敬攝,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
長年往返於美國和台灣之間的指揮家、音樂經紀人梁秀玲表示,音樂家上台演奏是使命,也是始於對音樂的熱愛,在疫情嚴峻狀態下,需要轉換策略,因應當下狀態。圖為她去年返台舉辦記者會畫面。(鄭達敬攝,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

綠光劇團日前因受到防疫規範影響,新戲座位完售仍得忍痛取消演出。然而,對於音樂家而言,不需布景搭台,相對單純,舉辦間隔座音樂會,成為疫情下的新趨勢和新挑戰。

隨著三級降到二級警戒,9月開始陸續有音樂會出現,包括森.木管三重奏音樂會、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次女高音石易巧獨唱會,全都以間隔座舉辦。不過,據了解,少掉一半票房的成本,幾乎都是靠申請補助或有贊助,才能保持平衡。

長年往返於美國和台灣之間的指揮家、音樂經紀人梁秀玲表示,音樂家上台演奏是使命,也是始於對音樂的熱愛,在疫情嚴峻時,甚至有音樂家向她表達,「如果得要以間隔座舉辦音樂會,那麼可以演兩場、四場,以雙倍的數量把票房補回來,音樂家的想法,讓我很感動。」

梁秀玲表示,面對疫情下的音樂會趨勢,作為指揮家、音樂經紀人,必須嘗試解決問題,「這已經是全世界的問題,我們都是音樂產業鏈的一環,必須跨出步伐,做不同的嘗試。」

梁秀玲觀察,去年在美國疫情爆發期間,音樂會有三種形式,一是小型私人音樂會,能提供音樂家收入,二是線上音樂會,第三種就是實體音樂會,或間隔座音樂會。

梁秀玲表示,為了上台演出,音樂家和工作人員,同樣承受額外的心理壓力,包括定期核酸檢測,「每一次檢測都是一次的心理壓力,但大家還是願意這樣一次次檢查,希望能透過音樂演奏,帶給大家心靈層面的安慰,每一次得來不易的演出,必須完成的精神,在疫情中更顯得可貴。」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