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有儲蓄觀念,會把財產藏在住家各處。(示意圖/達志影像)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有儲蓄觀念,會把財產藏在住家各處。(示意圖/達志影像)

現代大部分人都有理財觀念,沒有投資至少也會儲蓄,把錢存在銀行戶頭裡,但古代沒有銀行,古人想要存錢的話該怎麼辦呢?起初古人會把錢藏在住家各處,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出現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其中最特別的就是寺院,除了存錢竟還能借貸。

根據大陸《國家人文歷史》雜誌報導,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儲蓄的觀念,只不過對古人來說存錢等於「藏錢」,沒那麼富有的人就會把財產放在容器中,像是箱子、袋子或櫃子等,但如果錢太多了,就容易被闖空門,因此有錢人會想出其他法子來保證財產的安全,比如挖「錢窖」,先把金銀財寶裝進容器中,再埋到錢窖裡。

不過該如何隱蔽錢窖的確切位置,讓小偷不會輕易發現又是一大問題,一部分人會將錢窖蓋在茅廁、豬圈下方,以「味道」來驅趕小偷,但這樣做並不能保證財產真正安全,因此古人又將錢窖從地下轉往牆面,有錢人會把財產藏進牆裡,除非拆除整間房子,否則很難被竊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需求,專業的存錢機構出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混亂造成佛教盛行,到了隋唐時期更是普及,社會各階層捐贈了許多物資和錢財,使寺院聚斂了巨額的財富,基於「普渡眾生」的理念,寺院發展出無須抵押品、只講求信用的「借貸」制度,儘管看起來不保險卻十分穩定,以此為基礎,寺院還發展出存款和代客管理錢財的服務。

然而隨著佛教的沒落,「寺院金融服務」也在唐代後逐漸消失,不過當時經濟空前繁榮,大都市的商人開始嘗試開辦「櫃坊」,專門保管人們的錢財,並藉此收取手續費;到了宋元時期,櫃坊漸漸演變為「錢莊」,儲蓄規模擴大,業務也走向細分化和專業化。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