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大陸進口醫療器材進口值,短短2年內漲幅近3成(圖/取自Pakutaso圖庫)
台灣從大陸進口醫療器材進口值,短短2年內漲幅近3成(圖/取自Pakutaso圖庫)

疫情爆發後,台灣快速反應組成口罩國家隊,時至今日,包含口罩國家隊傳出混陸製口罩佯裝台灣製醜聞,以及近期大陸口罩以低價傾銷全世界,許多台灣口罩廠更不堪虧損、倒閉。不僅口罩受影響,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2021《醫療器材展業年鑑》指出,台灣從大陸進口醫療器材(以下簡稱:醫材)的進口值,在短短2年內,從70億成長至近百億,漲幅近3成,但這看似自由競爭的醫材市場,實際因健保制度的不完整而對陸牌醫材相當有利。根據市調公司波仕特日前公布「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數據顯示,針對民眾較陌生的手術用醫材,近9成5的民眾對於醫材的進口來源地包含大陸一事渾然不知。

【健保價量調查利多於陸牌 恐致歐美大廠集體退出市場】

健保署針對不同功能的手術用醫材,有不同的補助標準,所謂「價量調查」是指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固定計算全台各大醫院購買該手術用醫材的費用平均,並以此平均費用作為下次補助標準,以降低健保支出成本。

此番維持健保正常運作的美意,卻逐漸造成有利於價格彈性的陸牌手術醫材的醫療環境,近年來大舉進入台灣的大陸品牌手術用醫材,相較之下更能承擔價量調查制度的調整,長久溫水煮青蛙的結果,可能導致來自歐美、日本的手術用醫材品牌因無法承擔虧損,進而退出台灣,可能讓中國品牌的手術用醫材壟斷台灣醫療市場。

【近9成5民眾購物注重品牌來源地 卻有超過9成不知手術用醫材來源竟有陸牌】

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5的民眾會於購物時注意品牌來源地,卻只有4.2%民眾知道臺灣手術用醫療器材包含大陸品牌。(圖/取自xframe圖庫)
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5的民眾會於購物時注意品牌來源地,卻只有4.2%民眾知道臺灣手術用醫療器材包含大陸品牌。(圖/取自xframe圖庫)

調查結果顯示,雖有近9成5的民眾會於購物時注意品牌來源地,但當被問到醫材品牌來源地時,只有4.2%的民眾知道臺灣手術用醫療器材包含大陸品牌。臺灣雖有逾9成的民眾對於陸牌醫材傾向沒有信心,卻仍有大量民眾不知道手術用醫材來源地包含大陸,甚至不知道能夠選擇手術醫材來源地,導致雖支付了健保費,但卻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使用了不偏好的陸牌醫材。政府作為許可證發放與健保管理單位,是否有做到守門員的角色?並提供支付健保費的民眾知和選擇品牌的資訊權力?

【制度立意良善仍讓近5成民眾直呼不合理 價量調查制度須即時調整】

健保價量調查制度雖立意良善,但調查仍顯示,認為價量調查制度不合理的民眾中,有超過6成民眾擔心會造成健保可給付醫材的費用將越來越少,更有8成民眾認為,此舉將降低使用健保補助醫材的品質保障,若不對應市場狀況即時調整,恐造成國際各大醫材品牌,因價格競爭進而退出台灣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蔡政府執政至今約6年,對於醫療體制的改革時常大聲疾呼卻常忽略民眾感受,從陸製口罩魚目混珠進入台灣,到本次調查都顯示民眾不信任陸牌醫材,雖每屆政府都談醫改,但如何管理陸牌利用現有體制造成的影響實為目前未被重視的重要議題,該如何適當調整,既維持健保正常運作又兼顧民眾安全成一大難題。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