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飲水非常講究,甚至還有人瑞分享如何喝水,並將此寫成養生寶典獻給皇上。(示意圖/達志影像)
古人對飲水非常講究,甚至還有人瑞分享如何喝水,並將此寫成養生寶典獻給皇上。(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超商貨架上可以看到不同產地的飲用水,不僅價格不同,品質也不一樣,而在資源不如現代豐富的古代,水其實也有分等級,而且喝水甚至比現代人更講究,元朝還有一名人瑞整理出一本養生寶典《飲食須知》,將此獻給明朝皇帝朱元璋。

根據《梨視頻》報導,清朝詩人朱彝尊在《食憲鴻秘》寫到「從來稱飲必先於食」,指吃東西前必須先喝飲品,認為水生於天,而谷成於地,因此水能滋陽、谷可滋陰,另外更提到「《周禮》云『飲以養陽,食以養陰,品茶、釀酒應用山泉,烹飪則宜用江湖水』」,他認為製作飲品,不論茶酒,都以山泉水為最佳,而烹飪則宜用江湖水。

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也寫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指泡茶時用山泉水最好,而江水次之,泡出來的茶品質中等,井水則是最差的,而山泉水最好取乳泉、石池慢流的水,湍急的水則別飲用,喝多恐會有頸部問題。

不僅如此,古人將水分為「天上水」與「地上水」,並把水的學問匯集成一本書,出生於南宋度宗的「賈銘」,卒於明朝太祖年間,享年106歲,他平時飲食非常養身,將喝水的方法寫成寶典《飲食須知》,比如暴雨的水性冷不能喝;立春的雨水含始生之氣,有治療不孕不育效果;梅雨需燒開才能喝,因為當時人認為,梅雨季時容易發霉,人也較易生病,因此這時下的雨水就不乾淨;立冬後到小雪前的「液雨」,由於正值百蟲伏蟄期間,此時所下的雨水就適合做殺蟲的藥餌。

而天上水品質最佳的就是「露水」,落在不同葉子上,作用也有所不同,在《瑞應圖》記載「稻頭上露,養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葉上露,涼血止噎。荷花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養血息風」。而明代李時珍也曾在《本草綱目·水部》寫到「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指城鎮內靠近溝渠、污水的井水質最差,不能直接喝,必須煮沸並放涼才能喝,從此可知,古人也有煮水殺菌的概念。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