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於類黃酮素攝取最少的參與者,食用最多類黃酮素的參與者不但體脂肪降低了1.52公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下降19%。(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較於類黃酮素攝取最少的參與者,食用最多類黃酮素的參與者不但體脂肪降低了1.52公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下降19%。(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為理解攝取大量的類黃酮素是否會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以及體脂肪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近5.5萬名參與者進行逾2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類黃酮素攝取最少的參與者,食用最多類黃酮素的參與者不但體脂肪降低了1.52公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下降19%。

這份研究已發表於2021年11月份的《營養學期刊》。論文指出,糖尿病全球患者殘疾的主要元兇。其併發的神經與血管疾病,每年導致200萬人的死亡。

現有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形態與正確的飲食方式,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主要途徑。換言之,大量地攝取蔬菜與水果,往往能幫助食用者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研究更發現部分水果預防糖尿病的效果,似乎比其他水果來得更好。

類黃酮素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水果、蔬菜,與其他植物性食品、飲料的多酚類物質。研究發現,其相當程度能調節糖尿病的風險。研究發現,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攝取最多類黃酮素的參與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達11%。甚至,類黃酮素的子類,如黃酮醇、黃烷醇和花青素的防護效果更為明顯。

論文中指出,對於中年人而言,維持正常體重有其重要影響力。40到60歲的人平均每增加大於等於4.5公斤,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高達70%。研究團隊認為,隨著類黃酮素的攝取增加,導致體脂肪減少,可能是大量攝取類黃酮素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原因。

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現有研究多半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腰圍,使用體脂肪可能更能精準地評估參與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進一步的說,藉由大型世代觀察,以評估類黃酮素的攝取,是否影響體脂肪與糖尿病風險,有其必要性。

因此,為了解類黃酮素與其子類的攝取量,對於體脂肪增減、糖尿病罹患風險的影響為何;甚至是了解體脂肪在類黃酮素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發揮的中間作用,以及哪些類黃酮素的子類最能預防糖尿病,研究團隊透過「丹麥飲食、癌症與健康研究」徵得54,787名參與者,進行為期23年的追蹤研究。

所有參與者年齡介於50到64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47.3%為男性。在研究期間,約6,700人確診糖尿病。研究團隊利用Phenol Explorer數據庫來評估參與者類黃酮素攝取量,並透過生物組抗分析法來取得參與者體脂肪數據,再透過多元模型分析來評估其關聯性。最後,研究團隊利用Cox比例風險模式,計算類黃酮素攝取量與罹患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發現,相較於平均每天攝取174毫克類黃酮素的參與者,每日平均攝取1202毫克類黃酮素的參與者,體脂肪下降了1.52公斤,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下降19%。

其中,在類黃酮素攝取量與糖尿病確診的風險之間,體脂肪影響程度約為57%。換言之,是因為採取富含類黃酮素的飲食模式,導致參與者的體脂肪減少,進而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還發現,在類黃酮素子類中,攝取中等到大量的黃酮醇、黃烷醇單體、黃烷醇寡聚+聚合物和花青素,能顯著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儘管攝取類黃酮素的好處不因性別、吸菸與否、BMI或身體活動量而改變;但研究發現,因肥胖而成為糖尿病高風險族群的人,能自食用大量類黃酮素獲得最大的益處。

那麼,哪些食物富含類黃酮素呢?水果與蔬菜,如草莓、藍莓、橘子與辣椒,富含有豐富的類黃酮植物化合物。

至於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就全榖物與豆類而言,包括黑米、紫米、黑豆與其他全榖物。就根莖類而言,包括茄子、紫玉米、紫洋蔥、紫山藥、甜菜根。蔬菜類則包含紫甘藍、紫高麗菜、紫蘇、紅球甘藍。水果則有桑葚、蔓越莓、藍莓、葡萄、草莓、紅火龍果、櫻桃。

另外,在可可、蘋果、葡萄、櫻桃、樹莓、梨、豆類和綠茶,則可補充黃烷醇。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