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語跟閩南語有三大不同。(愛傳媒提供)
學者:台語跟閩南語有三大不同。(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記者賴御文報導】到底要稱為台語還是閩南語?一直引起許多討論。有研究指出,「台灣話」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比「閩南語」這個名詞早。還有學者認為,台語確實跟閩南語有三大差異。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歷史作家賴祥蔚說,台語本來當然是從福建漳州泉州先民傳到台灣,但是後來產生了三大變化,一是方言化,也就是語言每到一個地方本來就會有在地的發展,漸漸跟原本的語言出現差異,就像漳州話跟泉州話就不太一樣,來到台灣之後互相影響,現在台灣大概鹿港保留最多泉州話的口音;二是吸收當地原住民的語彙;三是吸收外來語,包括先前的荷蘭語,以及日治時期的日語,日本統治台灣50年,日語對台語的影響尤其大。

先前有研究者分析指出,雖然閩南語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但「台灣話」這三個字出現的時間,其實比「閩南語」早一些,「閩南語」一詞大約在西元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在此之前,臺灣總督府在20世紀初就以「臺灣話」或臺語稱呼福建來台者的用語。

日治時期的外來語對台語影響很大,很多日常生活用語其實都是從日語而來,例如麵包念「胖」,是パン,麵包的拉丁文 Panis進入葡萄牙文pan,又變成日文。便當,這是中文變成日文弁当,又變成台語。蕃茄, トマト,英文tomato。摩托車,オートバイ,英文autobike。打火機,ライター,英文lighter。離合器,クラッチ,英文clutch。

淡水有名的「阿給」,是油炸油豆腐,也是來自日文    「揚げ」。

當然,針對台語一詞,也有人主張這是指台灣化的閩南語,也就是台灣閩南語,這也是教育部網路字典的用語,否則難道也已經高度台灣化的客語不是台語嗎?尤其是原住民語,更可以稱為真正的台語。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