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林社區居民以觀察棒觀察巢箱內的貓頭鷹活動情形。(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桐林社區居民以觀察棒觀察巢箱內的貓頭鷹活動情形。(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桐林社區推動貓頭鷹復育,以「貓頭鷹守護神計畫」推動地方特色創生。(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桐林社區推動貓頭鷹復育,以「貓頭鷹守護神計畫」推動地方特色創生。(桐林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霧峰區長陳宗祈。(林欣儀攝)
霧峰區長陳宗祈。(林欣儀攝)
動員令─臺中市霧峰區
動員令─臺中市霧峰區

台中市霧峰區桐林社區緊鄰南投縣國姓鄉的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生態景觀豐富,早年因農業過度開發,為避免野生動物棲地繼續受到破壞,居民投入社區創生、推動「貓頭鷹守護神計畫」,藉由設置巢箱等方式吸引貓頭鷹,成果斐然,連續14年有貓頭鷹來此繁衍下一代。

「桐林社區」舊名北溝坑,日本時代相傳遍地栽種青桐林,也因位處群山間,豐富的生態成為其主要特色。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茂祥說,桐林社區早期是台中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日本時代栽種香蕉,之後以荔枝、龍眼為大宗,但過度的農業開墾也導致生態棲地受破壞,野生動物族群減少。

2003年就到桐林研究生態、與居民長期合作的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組長林文隆指出,當時社區面臨政府要求全面造林、砍除檳榔樹,為避免大面積砍伐破壞野生動物棲地,決定在檳榔樹上懸掛巢箱、藉以吸引貓頭鷹進駐繁殖,但前3年效果不佳,每次觀察只見到飛鼠進駐。

投入社區營造初期,桐林社區參與者只有7、8人,社區發展協會現任理事長江榮富回憶,那時幾乎沒人相信貓頭鷹會進駐、更多人認為這樣的行為根本沒意義,雖不至於持反對意見、禁止掛巢箱,但每次號召要製作、懸掛巢箱,總是只有少數對生態感興趣的人參與,大夥只能憑藉一股熱情支撐。

貓頭鷹不進來、社區束手觀看的人多,江榮富表示,只能不斷推廣保育觀念,盼居民能接受,好在近幾年民眾對野生動物保護觀念提升不少,社區發展協會也逐漸擴展,願意加入的人更多了。

設人工巢箱吸引牠

而在吸引貓頭鷹方面,江榮富笑說,「貓頭鷹其實沒多聰明」,大夥不斷嘗試,從製作的巢箱大小、置放的高度與方位等持續改進,慢慢摸索出牠的喜好,最終發現,領角鴞飛得不高、巢箱位置最好在2米至4米的高度,且其使用過的巢箱位置不能改變,因為「換了位置,明年牠可能就會找不到地方」。

在一年又一年的嘗試下,2006年第一隻貓頭鷹進入人工巢箱內繁殖,桐林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林淑鈴回憶,看到貓頭鷹的身影,只能用滿心歡喜來形容,也開始投入觀察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有隻貓頭鷹原本在吉峰國小的巢箱內產子,沒想到隔了多年,牠竟在山區發生車禍,還被撞到翅膀斷掉、眼睛掉了,經比對,發現這隻貓頭鷹年紀至少10幾歲。

同一隻連14年進駐

林文隆研究也發現,在約2公頃的面積內,同時期曾有5個巢箱、都出現貓頭鷹繁殖;且最令人驚喜的是,有同一隻貓頭鷹媽媽,連續14年、每年都回來繁殖下一代。今年更可看到2010時曾經出現的個體,顯示貓頭鷹持續在桐林社區周邊活動。

隨著貓頭鷹進駐並成功繁衍,霧峰區農會也協助引進農委會計畫,特生中心更帶領居民研究蝴蝶、植物或蛙類等生態物種,讓桐林社區充滿多元生態。根據林文隆的研究,除了貓頭鷹,桐林地區目前至少有15至20隻飛鼠蹤跡,「晚上去都能看得到,此情況比原住民居住的區域多很多了」。

為讓生態教育真正在桐林落腳,社區發展協會也與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攜手,將在協會據點處打造貓頭鷹生態教育,展示貓頭鷹標本、研究資料等,戶外則規畫以棲架方式展示5、6種猛禽,盼活絡社區觀光、帶動產業發展。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