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所設立的諾貝爾獎,象徵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金全數由諾貝爾的遺產提供。(示意圖/達志影像)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所設立的諾貝爾獎,象徵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金全數由諾貝爾的遺產提供。(示意圖/達志影像)

相較於奧斯卡獎、葛萊美獎,分別代表了電影界和音樂界的權威獎項,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就是久負盛名的諾貝爾獎,得獎人還能獲得一筆高額獎金,且這筆金額自2020年起,已從原本的900萬提高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75萬元),不禁讓人好奇,為何獎金發了120年卻始終花不完?

出生於1833年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所設立的諾貝爾獎,象徵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金全數由諾貝爾的遺產提供,截至目前為止,已頒發120年之久,獎金也不斷攀升。

年輕時的諾貝爾曾前往美國學習化學,回國後研究硝化甘油的性質,並成功發明了炸藥,不但申請了專利,也有炸藥大王的美稱,先後在瑞典和德國創辦工廠,無奈剛投入生產就發生爆炸意外,連親弟弟也命喪火窟,導致所有歐洲國家都不願讓他設廠。

不過諾貝爾不氣餒,隨即將事業版圖轉往美國,最後憑著努力,潛心研發出安全的新型雷管,解決炸藥容易引爆的問題,並取得巨大的成功,從此靠著賣炸藥日進斗金,再把錢投入石油、重工業領域,很快成為世界級富豪。

一生沒有娶妻生子的諾貝爾,為了嘉獎對科學有傑出貢獻的人才,臨終前決定將所有財產變現,並設立諾貝爾獎,其遺囑自1901年開始,每年在化學、物理、生物、醫學與和平五個領域,獎勵有卓越貢獻的人。

據稱,諾貝爾當時留下920萬美金的遺產,這在當年相當於瑞典全年財政收入的17%,基金會透過購買安全穩健的國債和定存所得的利息,用於發放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不過因為收益太低,一度面臨資金快花光的窘境。

直到1953年,瑞典國家銀行向基金會提供了一大筆巨額捐款,瑞典與美國也為基金會護航,讓資金能安全進入高回報的股票市場,才又重新累積一筆財富,根據2017年的財報顯示,基金會的資產已逾29.9億瑞典克朗(約新台幣92.6億元),保障獎金來源充足。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