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有著「海上名山第一」之稱號。(圖/金津提供)
嶗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有著「海上名山第一」之稱號。(圖/金津提供)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接壤,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形成於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佈。

嶗山地處暖溫帶,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為「春涼回暖晚,夏溫熱雨多,秋爽降溫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徵。由於山勢陡峻和地形複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峰北側的北九水則稱「小關東」,氣象景觀頗具特色。

太清宮更是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西漢,已有數千年歷史。(圖/金津提供)
太清宮更是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西漢,已有數千年歷史。(圖/金津提供)

嶗山資源豐富。嶗山水無污染,純淨清冽,水質良好。嶗山域內還蘊藏大量的花崗岩石,質地優良,馳名中外,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主體和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紀念碑均取材於此。嶗山沿海有豐富的海產品,其中鮑魚和西施舌是馳名的海珍品,以及拳頭菜、嶗山棍、仙胎魚和寒露蜜桃等其他名產。

嶗山歷史文化燦爛。元、明、清三代刻石滿山,宮觀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連壁,蔚為大觀。嶗山是道教名山,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備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為隱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這些游嶗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遊記、專著,或傳誦於世、或鐫刻于石,不僅豐富了嶗山的文化內涵,而且使嶗山盛名遠播。其中太清宮更是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太清宮位於王哥莊街道青山村西側之老君峰下。始建於西漢,後歷代屢有修葺、擴建。整個殿宇原由三清殿、三官殿、三皇殿三個獨立院落組成。2005年又新建前後兩院,前院建有元君、元辰兩閣,後院為混元殿,皆為硬山式木結構建築。提到太清宮則不能不提到「嶗山道教武術」,其內容是嶗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與嶗山道教音樂合稱嶗山道教「兩大精髓」。嶗山道教武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據《太清宮志》記載,張三豐為嶗山道教祖師之一,他一生三次來到嶗山,結合道教醫學、內丹學、養生學的成果,將武術技擊和健身術融為一體,逐一傳給嶗山道士,並創立新的全真派,從此為嶗山道教及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嶗山道教武術」,其內容是嶗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與嶗山道教音樂合稱嶗山道教「兩大精髓」。(圖/金津提供)
「嶗山道教武術」,其內容是嶗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與嶗山道教音樂合稱嶗山道教「兩大精髓」。(圖/金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