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速度能降低動脈硬化風險?研究數據這麼說。(示意圖/Shutterstock)
走路速度能降低動脈硬化風險?研究數據這麼說。(示意圖/Shutterstock)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流行病之一,加上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普遍不佳,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運動」被視為預防或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途徑之一,早在1960年代的研究中,即有證據顯示運動與心臟健康有顯著關聯。

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屬《哈佛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刊載報告指出,最新的2項心臟病預防研究,皆探討「心肺功能」對於心臟健康的重要性。心肺功能與心臟、肺部在運動時提供肌肉的氧氣濃度有關,也連帶影響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甚至發生動脈硬化的機率。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心肺功能愈強死亡率愈低? 可減少高血壓糖尿病與動脈硬化

第1項研究刊載於《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2,070名受試者於飛輪車中測試了心肺功能,在為期1週的試驗時間中,透過配戴健身追蹤器測量其運動成效。第一次的測量時間與第二次間隔8年,研究團隊將受試者的當前測驗結果與8年前的測量值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在2次測試期間,採取更多中重度運動、走路步數更多的受試者,心肺功能顯著提升,且無論久坐時間長短與否,心肺功能皆比較少運動者來得更佳。運動程度與每日步數高於正常程度的受試者,心肺功能亦高於平均水準。研究團隊也宣稱,平日運動的活躍程度,可以部分抵消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2項研究則刊載於《JAMA Network Open》。研究團隊透過年齡、性別、腰圍與心率等數據,推算2,962受試者的心肺功能。也透過專業儀器,檢測受試者的動脈硬化程度,以及關於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徵兆,如動脈中的斑塊聚集。

在為期15年的監測中,與心肺功能較差者相比,心肺功能較佳者的血管更健康、斑塊聚集更少,死亡率也顯著降低。該項研究結論認為,心肺功能較佳可降低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

(圖/潮健康提供)
(圖/潮健康提供)

●「步行」改善心血管健康? 每分鐘超過這步數才標準

哈佛大學醫學院建議,中度至重度運動是提升體能、增加心肺功能的有效方法,如騎自行車、快走或慢跑。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指出,中等強度的步行速度是指時速4-6公里之間,若經常鍛鍊且身體狀態良好,則強度可以超過時速6公里。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分鐘步行100步(相當於時速4.3公里)的速度可以稱為快走。要達到劇烈強度的活動,每分鐘至少需走130 步(略高於時速6.4公里,相當於慢跑)。

哈佛大學醫學心血管內科醫師Hicham Skali表示,前述2項研究已證明中年人從事體育鍛鍊對身體所帶來的好處。「無論妳從幾歲開始訓練,都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Skali提醒,多運動並減少久坐時間,可幫助提升「心肺功能」與「心肺耐力」等指標,進而改善心血管健康。對於公衛政策與健康風險管理而言,是一個明確且應重點呼籲的方向。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