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選擇陵寢位置的依據,主要分為地理因素、禮法與個人喜好。(示意圖/達志影像)
古代皇帝選擇陵寢位置的依據,主要分為地理因素、禮法與個人喜好。(示意圖/達志影像)

古代皇帝非常重視後事,因此在生前就會開始建造帝陵,不僅規模大、陪葬品多,而且還必須是風水寶地,不過古代帝陵如何選址呢?有些是參照皇帝個人喜好,或依據陰陽五行,而有些皇帝則講究地理位置是否合適,選址方式主要分為3種。

根據《梨視頻》報導,古代皇帝選擇帝陵的位置,第一是「地理因素」,例如被稱為「東方帝王谷」的咸陽塬,從地質構造來看,南有秦嶺褶皺造山帶,北有陝北地台,屬於地塹型構造,渭水川流形成沖積平原,從秦漢到隋唐,多達72座帝陵都建於此。

由此可知,帝陵多選在地勢較高、含水岩泥質多,而且透水利差的地方,墓穴就不容易被水淹,另一方面是地形廣闊平坦,而且交通便利,運輸物料也更方便,容易安排陪葬區與負責建設、看守皇陵者居住地「陵邑」,此外,唐朝皇帝在選址時,比較喜歡氣勢磅礡的效果,因此多選擇以山建陵。

第二是「禮法」,例如位於咸陽塬的西漢帝陵,就是按照「昭穆制度」所分布,指的是依特定規定宗廟、墓地排列順序的禮法,顯示禮法是封建時代最高準則,同樣也約束著皇帝,在《明實錄》記載,嘉靖皇帝想改葬興獻王,選葬大峪嶺時曾說「別在諸陵之次,實為吉壤」,他就表示選址先別管山形地勢如何,最重要的是主從關係,而大峪嶺是主山的從脈,不會僭越,因此是下葬的好位置。

第三則是「個人喜好」,有時皇帝的愛好也會決定帝陵位置,比如秦陵,過去文獻中顯示,秦陵位置南依驪山、北鄰渭水,附近有自然環境屏障,是最佳帝陵位置,但秦陵考古團隊歷經50多年研究發現,此處根本不適合建陵墓,但因秦始皇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因此官員就稱這是風水寶地,甚至還得拚命解決建造陵墓的問題。

例如,秦陵原始地貌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處又有多道山澗峪口,每當下雨山洪暴發,水就沿著地形往下流,威脅到陵墓,當時的人不得不建造長達3500公尺的防洪堤來掩護,然而200年後的西漢晚期,洪水沖毀防洪堤,導致秦陵受到部分毀壞,在勘探過程中還發現3條古河道,就是在防洪堤被沖毀時所形成。

秦陵所在位置水量充沛,加上秦漢時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因此地下水可能比現在更深,學者推斷,秦陵內部可能還有排水系統,用於排除豐富的地下水。不過帝陵選址方式也有例外,《元史》記載一個神祕地方「起輦谷」,據說蒙古帝國和元朝歷代君主都葬於此,雖然無數學者透過田野調查、衛星等技術尋找,但仍找不到正確位置,有學者根據《蒙古秘史》推斷,起輦谷可能是古連勒古山的漢語翻譯。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