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疫苗保護力生成需要時間,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圖為民眾在台北火車站接種疫苗。(資料照/劉宗龍攝)
專家提醒疫苗保護力生成需要時間,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圖為民眾在台北火車站接種疫苗。(資料照/劉宗龍攝)

我國新冠疫苗接種率低,75歲以上長者僅有7成3覆蓋率,遠低於日本的9成。而根據調查,儘管新冠疫情延燒2年,仍有3成5的民眾不重視接種疫苗,專家提醒,國人對疫苗常見「三迷思、一現象」,只要沒見到疫情都不肯打,但疫苗保護力生成需要時間,莫待疫情爆發才搶打。

葛蘭素史克藥廠(GSK)為了解全球民眾對免疫認知的變化,於2021年7月間,針對8個國家、超過1.6萬名的50歲以上民眾發起一項名為「疫情下健康與免疫認知大調查」的大型跨國研究。發現疫情後民眾對施打疫苗的重視程度僅有65%,雖然已較疫情前的44%提升,但仍有3成5的民眾對疫苗不重視。

林應然表示,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提供)
林應然表示,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提供)

調查中發現,民眾不重視疫苗的普遍原因是不服老,然而矛盾的是,多數民眾又認為自己到了5、60歲,免疫力會開始退化。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國人對於疫苗出現「三迷思、一現象」,第一項迷思就是不服老,總認為透過養生、運動就能讓免疫保值。

我國不僅新冠疫苗覆蓋率遠低於日本,就連流感疫苗覆蓋率都輸韓國。(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提供)
我國不僅新冠疫苗覆蓋率遠低於日本,就連流感疫苗覆蓋率都輸韓國。(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提供)

林應然說,邁入中高齡後,免疫細胞生成效率降低,合作能力也變差。因此50歲後「超前部署」就變得很重要,也就是透過施打疫苗,教育免疫細胞辨認病毒樣貌,提前累積抗體大軍、鞏固防禦陣線,未來真正的病毒襲來時,才能及時反擊,有效預防重症與死亡。

第二項迷思就是,認為只有小孩才需打疫苗,林應然表示,所有疫苗都跟新冠疫苗一樣,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因此若長時間未接種疫苗,當心會欠下一屁股的免疫債,建議民眾還是按政府建議主動施打破傷風、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等疫苗。

第三項迷思就是,愛買保險卻不愛打疫苗,林應然認為,這種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要降低疾病的衝擊,完善自己的「疫苗施打保單」更為關鍵,提醒民眾應定期檢視自己的疫苗施打表單,特別是50歲以後,及時補齊各種預防性及加強性疫苗 ,才能實現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此外,林應然還觀察到一現象,就是國人不見疫情不打疫苗,但他提醒,疫苗施打完保護力不會馬上產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生成抗體,產生足夠保護力,若總是等到傳染病爆發才搶著打疫苗,不僅可能根本來不及,甚至還因為要到醫療院所施打,徒增感染風險。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