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表示,與其每年喊加強電網的韌性,不如正視電源的韌性,另外也不能讓太陽下山後的「被動式缺電」成為常態。(本報系資料照)
環團表示,與其每年喊加強電網的韌性,不如正視電源的韌性,另外也不能讓太陽下山後的「被動式缺電」成為常態。(本報系資料照)

303大停電後,多個縣市不時再出現多區停電的情況,根據台電3月8日提出的「303停電事故檢討報告」指出,台電應提高電網韌性及分散式電網的發展。環團表示,與其每年喊加強電網的韌性,不如正視電源的韌性,另外也不能讓太陽下山後的「被動式缺電」成為常態。

303大停電飽受國人批評,近日南部再出現的數起多區停電,北部也出現變壓器故障事故,國家供電能力與穩定飽受各界質疑。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言人江肇元表示,自2017年815大停電之後,每年大停電最常聽到的就是「加強電網的韌性」,但喊了這麼多次,主管機關應該思考的究竟是加強電網韌性,還是電源的韌性?

從303大停電來看,事故當天只有一個故障點,就在興達電廠內部的匯流排,從線路的加壓來看沒有其他的外部電網故障,但調度中心卻要復電這麼久,應該是電源端的韌性不足,加上「太陽光電要下山」,造成可以提供復電的電源「被動式」短缺。

江肇元指出,王美花部長告訴我們大停電就像是是水管壞掉,是水送不出來而不是水不夠,但部長沒說的是因為水源青黃不接,所以恢復時間加倍,更花了12小時才恢復供電。要不是電力青黃不接,3月3日台南、高雄何必在下午再次停電?要不是電力青黃不接,3月4日下午何必降壓供電?3月4日可沒有任何大事故出現。

他表示,如果備轉容量真的是足夠,復電時間就會縮短;但如果備轉容量是虛的或者不受控制,復電時間就會延長,而且智慧電網固然重要,但電並不會無中生有,這些都是政府不敢告訴你的事實。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