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入境檢疫天數縮短。(本報系資料照)
今起入境檢疫天數縮短。(本報系資料照)

國內今起縮短入境檢疫天數為10天,但近期國際疫情仍嚴峻,我國是否能防範境外移入個案帶來的衝擊?專家認為,對於境外移入個案不應再拘泥於「確診數」,應詢問2個重要資訊「打疫苗了沒?」「是否曾經感染過?」來評估其風險;未來針對我國邊境鬆綁的評估,亦應以「群體免疫程度」為基準,群體免疫程度高的國家,可採取較寬鬆的檢疫措施。

過去一周境外移入個案數仍維持在每天40到72例之間,今起開放縮短入境檢疫天數,是否會再為國內疫情帶來衝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認為,國內採漸進式開放是正確的,先從14天縮短為10天,不能一下子就完全開放,以近期境外移入人數來說,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量能還可以接受,而邊境鬆綁後確實需要密切注意,至少要觀察1個月,再考慮是否再縮短檢疫天數,不能一下子開放太多。

黃高彬指出,韓國一天增加20多萬例病例創新高,而香港每天確診數破萬,尤其疫情從20幾家養老院擴散到500多家,追根溯源都和境外移入疫情有關;尤其香港因為醫療收治量能不足,近期準備蓋4個方艙醫院,但台灣沒有本錢承受這些,務必引以為戒。

近期國內境外移入數仍多,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認為,不能單看個案數字高低,而是要了解兩個重要資訊:「打疫苗了沒?」「是否曾經感染過?」針對不同個案評估其對社區疫情的影響力多寡,無論是入境檢疫或隔離,時間太短恐造成社區感染,時間太長又可能占用過多醫療量能,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過去台灣將部分地區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採取較嚴格的入境檢疫措施,陳秀熙認為現今已不適用,應該修改過去的觀念,對於境外疫情的評估不能單看確診個案數,應該將全球各國依「群體免疫程度」分級為高中低,針對群體免疫已達8到9成的國家,可考慮進一步縮短入境檢疫天數。

陳秀熙指出,歐美國家雖然確診數仍多,但已經越過自然感染的高峰期,開始進入群體免疫階段,有機會在4月中旬到5月之間趨於平穩;而亞洲國家疫情目前還在起伏,預計會持續到6月,屆時台灣邊境才有可能全面解封。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