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謝小姐(右),27年來每天中午、睡前都須服用止痛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林周義攝)
50多歲的謝小姐(右),27年來每天中午、睡前都須服用止痛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林周義攝)

50多歲的謝小姐,長年受偏頭痛所苦,27年來每天中午、睡前都須服用止痛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表示,台灣偏頭痛盛行率達9.1%,推估全台有近200萬人飽受偏頭痛之苦。雖然偏頭痛可以藉由止痛藥緩解,但有些民眾會擔心長期用藥對身體造成負擔,目前預防藥物已獲健保給付,可以協助減少服用止痛藥的次數。

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的疾病第2位長達30年,而對於15-49歲的年輕族群,更是造成失能、殘疾的第1大原因,顯示建立對「偏頭痛」正確認知為現今重要公衛議題。

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200萬人深受其害。

奇美醫院全人醫療課主任林高章指出,偏頭痛發作時常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病患無法出門,必須在家臥床休息,造成失能;且偏頭痛可能引發精神及睡眠方面等相關合併症,如憂鬱、焦慮、失眠等。全球統計顯示,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有近10天生活受偏頭痛所影響,平均病齡更長達11.6年,依此換算,平均每位患者因偏頭痛所帶來的失能導致生命耗損4年,足見偏頭痛為不容小覷的疾病。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表示,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藥物兩大類;當頭痛發作頻率多達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效果。

過去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大多為定期口服藥物,如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原用於醫學美容的肉毒桿菌素被發現具有改善偏頭痛的作用,近年來更有專門為偏頭痛所設計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可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減少頭痛發作次數,為慢性偏頭痛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主管機關已於今年正式將上述針劑藥物納入健保,降低患者用藥上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由於許多民眾就診時都會有低估頭痛頻率的情況,陳韋達提醒民眾,就診前可上學會官網填寫「頭痛日記」,除了有助於醫病雙方了解頭痛規律、誘發因子、發生前兆、藥物使用情形外,更能幫助掌握疾病的發展、預期頭痛的發生,並評估偏頭痛症狀是否有達到良好的控制,進而給予合適的治療工具。而詳細記錄頭痛日記,更與接續使用治療方式是否有健保給付相關,若在指定療程後,評估每月頭痛天數相較於治療前降低5成,方能持續給付。

林高章提醒民眾,除了搭配藥物治療、落實頭痛日記外,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皆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同時適時地調節壓力,方能及早遠離偏頭痛的危害。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