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疫苗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圖為疫苗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國內新冠疫苗人口覆蓋率持續增加中,但對於優先接種對象的排序,如中央地方防疫人員的認定、必要工作者的認定都曾引發爭議。專家表示,國外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在制定疫苗政策時,都會把流行病學、健康不平等、風險因子等納入公開的會議資料,民眾甚至可以旁聽,但是台灣公開的資料卻只有最終結果,無從得知政策的依據,ACIP的透明度可以更好。

台北榮民總醫院今日舉辦 「協力穩固COVID-19現下、儲備未來」研討會,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政策法律組副教授雷文玫以「疫苗排序的公平與效率:英美對我國的啟示」為題發表演講。

雷文玫表示,疫苗之所以需要制定排序,是為效率和公平,避免高風險對象拖垮醫療體系的正常運作,同時也讓堅守崗位的必要工作者及早獲得保護力。

以英國為例,疫苗排序以年齡為主,長照機構住民優先,其次才是80歲以上民眾及醫護,再來則是75歲、70歲、65歲以上民眾,之所以不以職業別來分類,是因認定上有困難,若不精準就會影響公平性,且認定的成本高。

至於美國,除了長照機構住民、醫護為優先外,也將必要工作人員納入第2順位。這些職業包含警政、消防、郵務、食品工作人員,原因是美國各州都有封城規劃,這些對象必須如常工作,原本就被認定為必要人員,加上各州都出現食品、肉類工廠群聚,且這些必要工作者中有許多少數族裔,而少數族裔的重症、死亡率都較高,許多人有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問題。經民調發現,當地也有67-80%的民眾贊成讓醫療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員優先打疫苗。

台灣方面,由於境內疫情不多,因此醫護、邊境人員都列為優先,不過第2順位的「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以及第7類的「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的認定卻有疑慮。

雷文玫表示,防疫人員比較能夠理解,但是什麼叫維持防疫體系運作的中央地方人員,這是需要更多說理和透明度的。而第7類的國道司機、攤商都是南北在跑,卻侷限於北部地區,其餘對象則包括警察、憲兵、雙北保母、國家考試人員、媒體第一線採訪人員等,這些對象都被列在65歲以上長者之先,都需要說理。

「信任不是盲目的,需要尋找值得信任的證據」,雷文玫表示,英國、美國的ACIP都花了很多努力,比如公布委員會章程、組成名單、利益迴避的規範、也會在開會前把議程掛網,會後公開會議記錄。開會的時候不用預約,民眾就可以旁聽討論。會中除了流行病學、生物統計等專家,還會有消費者代民眾發聲,且委員的任期固定,出缺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爭取加入。

雷文玫認為,台灣雖然規定ACIP會議必須錄音、公開詳細紀錄,但是我們的會議紀錄卻很簡略的,透明度可以更好。以最近一次的會議來看,公開的紀錄就只有把決議寫出,但當中提及的疫苗工作小組是誰、根據什麼證據去調整疫苗排序的對象,大家是看不到的。

相對來說,英國的會議紀錄卻很豐富,雷文玫表示,包含流行病學資料、死亡率、住院的人口和風險因子、健康不平等、疫苗臨床試驗、治療的不同方案等皆會公開。她認為,疫苗政策需要具備「可問責性」,而「可問責性」的靈魂在於細緻的說理和相對應的證據,如此才能提高疫苗決策的正當性和民眾的信任,實現防疫共同體的目標。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