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用 怎麼「用」?(圖/shutterstock)
老有所用 怎麼「用」?(圖/shutterstock)

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台灣 2021 年 1 月出生數不到 1 萬人,是史上單月的最低紀錄。第一季出生人數接近 3 萬 5 千人,死亡人數則超過 4 萬7 千多人,這是自 2020 年中首度出現「死亡交叉」-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的情形之後,今年人口持續地呈現負成長,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受疫情影響、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比例攀升,預估這種「生不如死」的現象會持續擴大。

另外,台灣在 2018 年邁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 14%,預估到 2026 年,65 歲以上人口將佔 20%,也就是說每 5 人,就有 1 位高齡長者。國發會推估,2060 年時,65 歲以上者將高達 40%,換言之,每 5 個 人就有 2人是高齡者,而另外5%是15歲以下的依賴人口,也就是每 55 個工作人口(青壯年)要養 45 個人(包括老人及小孩),撫養負擔越來越重。因此,我們要摒除所謂「養兒防老」、「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想法,因為年輕人已沒有能力養這麼多人,老年人一定要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好準備。

許久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較短,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因此訂定 60-65 歲為退休年限,但是平均壽命已經變長,現在的 65 歲從生理和心理年齡來看,也許是以前的 50-55 歲,可以說是中壯年。就像我 65 歲時,還到阿拉斯加的冰川划獨木舟、花了一個月騎自行車長途旅行。所以為什麼要 65 歲退休,變成依賴人口呢?

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到底可以做甚麼,不會成為負擔。要老有所用,到底可以怎「用」?

不拖累他人就是功德

要老有所用,最基本的要件就是保持健康、不要倒下去、不要成為長期臥床的老人。

保持健康有很多做法,包括戒除菸、酒、檳榔等三大不良習慣、不要變胖及不要有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有 B、C 肝炎疾病者要積極治療,加上保持運動習慣,就可以避免 60%以上會致死的疾病因子。

但是,健康不代表就有活力。活力、精力及體力的根基還是來自運動。

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運動的好處多多,對高齡者來說,運動可以增加肌力、預防骨鬆及減少關節問題、降低跌倒的風險,維持自己的體力,另外,運動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還能促進心理健康,不論是從身體或心理層面來看,建立及維持運動習慣,是邁入老年生活需準備最好的「守勢」。

另外,邁入老年,最讓人擔憂會發生的一種情況就是突然倒下去,變成長期臥床,讓自己、家人都痛苦、對社會醫療照護系統而言也是嚴重的負擔。會導致長期臥床的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中風)、失智、關節肌肉的下肢疾病、跌倒(髖關節骨折)、肌肉骨頭相關疾病等,這些疾病中,第一項是與高血壓有直接關聯的疾病,其他三類疾病的預防都與運動有關,至於要預防失智,則是可以透過維持三動-動腦、互動與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運動還是最主要關鍵。

當你具備健康的身體,不論年屆 70、80 或更長的年歲,都可以展現出自己的老有所用。例如,我的一位朋友,今年 83 歲,他還持續在工作,每天清掃山路及整理墓園,從未中斷,他還是個「扶養者」,出錢幫忙處理兒子的婚事。另外一位朋友,55 歲才開始跑步, 70 歲開始挑戰國際馬拉松,他76 歲時完成世界六大城市馬拉松,包括東京、倫敦、柏林、波士頓、芝加哥、紐約,拿到被稱為「甜甜圈」的終極獎牌,當時,全台灣有此終極獎牌的也不過只有 50 人上下。他可以說是長者「毅力」的代表人物。還有一位山友,年紀也81歲了,還在攀登百岳,有次入住登百岳必經的天池山莊,山莊主人還告訴他,開幕以來都還沒有 80 歲以上的人來過,他是長者也能具備「體力」的好範例。

因此,建立運動習慣,保持活力,絕對是必要的。能做到這些,就是個有用的老人,不會拖累年輕人,就是功德無量。

保持勞動力

有人總是想著趕快退休,完全不要工作,才會有充足的時間享受老後生活、才能有樂齡生活。但是,退休、不工作不代表要失去勞動力。現在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已達 80.9 歲,而法定退休年紀為 65 歲,這只是生理年紀,心理年紀及體力其實已經年輕化,還是可以透過勞動力有所「產出」。例如有人退休後,擔任警衛、開計程車、做慈濟志工、醫院志工、當義警、義消⋯也有人幫忙看顧孫子等等,做這些工作,對社會及自己都有益處,是一種互利。不論有沒有實際的薪水收入,是不是固定的上班方式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自己的勞動力。

不要成為依賴人口,一方面,政策上可以放寬退休年齡,國家要促成有利老人工作的環境。另一方面,社會要有意願接納老年工作者,善用老人提供的智慧、經驗和歷練。當然,最主要是老年人的心態,願意分配時間在勞動力上,對於工作的選擇及從事的服務內容保有彈性想法,只要維持「付出」,不管是時間、腦力、金錢、服務、都是一種產出,都是老有所用。

資產要活化

根據媒體報導,台灣現在的年長世代,不少人可能擁有一間以上的房子,而且也都有存款,退休後,即便已經沒有固定收入,經濟可以說是無虞。

但是,千萬不要只是”固守”資產,作為生病住院長照的「預備金」,若不得已,對醫療或長照有需求,可以用健保或是其他保險支付,不要只是一直存錢、守著錢,卻沒有活用資產。

活用資產有很多方式,例如,如果擁有兩間房子,一間自住,另一間可以租人、收租金。像我現在多數時間居住於花蓮,在台北的房子現在則是給兒子媳婦住,但是保留一個房間作為我到台北工作或與孩子、孫子、親友相聚時,我和太太住的空間。或是,也可以嘗試近年倡議的「青銀共創」,也就是青年人與退休長者共事,交流合作,例如原鄉產業、精緻農業、社區再造等領域,長者可以投資、共同工作,開創經濟產值。

好好告別與善終

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沒法醒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文中,我交代兒子,如果有一天,我沒法醒來,不要任何管子和維生治療,讓我帥氣的離開,同時把我可以用的器官都捐贈出去。死了之後,也不要追思會,喪禮、墓碑、墓園,通通不要,將骨灰火化後,混合飼料後,灑到七星潭餵魚,並且象徵性的放一點點在合歡北峰。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因為我怕萬一沒有準備好,匆忙間上路,該說的、重要的都沒有交代,只會徒增家人的煩惱。很多人是生病之後,意識到需要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卻已經沒有能力交代或是來不及說就辭世了。所以,老有所用中最可以馬上做的「有用」,就是寫好遺囑、為自己的臨終做好決定。因為這是一定會發生、每個人都會走到的最後歷程,不管現在是幾歲都可以先規劃,及早交代及安排好自己的後事,決定自己最後的醫療和喪葬方式,分配好財產等,可以讓家人省去時間煩惱,也能避免家庭紛爭。

善終,真正的意義應該是歡喜告別,由自己決定及道別,想對家人說的、對朋友說的、也許是夢想、也許是遺憾、也許是感謝、也許是道歉,都能在生前就先說出來。

「備」老不如 老「用」

有人說,要有樂齡生活,就需要準備好「五老」-老伴、老居、老友、老本及老用。我認為,「五老」的前面四個都是為了要保護自己老年生活不會「悽慘」,但是,並不是缺了這些,老年生活就一定不快樂,而且這五項也不全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能夠自己創造、及最積極的做法只有「老用」。

老有所用,不光只是有勞動力、有工作價值的用處,更正面、有行動力的作法在於保持健康、妥善處理財產、臨終與後事。同時,要接受自己有的,保有正面積極的想法,活在當下,聚焦當下,就能自在享受老後生活。

本文作者: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7、8月號 第395期

《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7、8月號 第395期
《大家健康雜誌》2021年7、8月號 第395期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