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或奈良西南部的大阪一帶,至今還留存著好幾處巨大的古墳或古墳舊跡。(示意圖/shutterstock)
奈良或奈良西南部的大阪一帶,至今還留存著好幾處巨大的古墳或古墳舊跡。(示意圖/shutterstock)

日本列島最早的居民從哪裡來?

是誰創造了日本語?

「武士道」到底是什麼?

甲午戰爭為什麼會發生?

縱觀日本文明古今流脈,徹底理解一衣帶水的鄰邦

從獨特維度詳盡講述日本文明

擺脫歷史事件的陳舊觀念:深度剖析二千年日本文明史的關鍵時刻:江戶鎖國、明治維新、廣島核爆、泡沫經濟破滅等,日本文明的命運究竟由何主導?

打破歷史人物的教條理解:深入解讀百位影響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人物:「終結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開啟變革」的明治天皇、「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等,真實的他們遠比教科書所述豐富得多。

以日本文明的歷史沿革為縱軸,解讀日本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居住在日本列島上的民族到底是個怎樣的民族。本書具有縱深和廣度,趣味性與知識性兼具,引領讀者以輕鬆閱讀的方式,真正理解日本從何而來?

【精彩書摘】

奈良或奈良西南部的大阪一帶,至今還留存著好幾處巨大的古墳或古墳舊跡。這些古墳面積很大, 有上千或幾千平方公尺, 大多呈現出前方後圓或上圓下方的形態,並往往形成多個古墳集聚的古墳群,根據部分的考古研究,這些巨大的古墳大約是西元三~七世紀的時候修建,關於這些古墳,幾乎沒有相關的文字文獻保留下來。後來管理皇室事務的宮內省說,這些都是歷代天皇的墳墓,不可隨意挖掘。日本歷史分期上,把彌生時代之後的幾百年稱為「古墳時代」。留存到今天的日本歷史第一部著作《古事記》(七一二年)以及《日本書紀》(七二〇年)上說,西元前六六〇年(中國春秋時代),誕生了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這些真的是天皇的墳墓嗎? 日本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有天皇呢? 根據今天學者們的研究,大致得出的結論是:七世紀末,日本才首次出現了天皇的稱謂,日本的國名也是這一時期誕生的。也就是說,七世紀末,世界上才真正有了名叫日本的國家,日本人的國君叫天皇。以前的列島只有「倭國」的國王,或者大和朝廷。

那麼,《日本書紀》等怎麼會說距今二千六百多年前就有天皇呢? 而且一代接著一代,萬世一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如前所述, 西元前三百年前後(中國戰國末期和秦帝國時代), 東亞大陸的稻作文明剛剛傳入列島,如果真有神武天皇,那時農耕文明還沒有開始,當然也不可能形成有規模的大型村落,更沒有像樣的部落,應該不會有部落國家(更不會有王權國家),這樣的歷史杜撰是那個時代日本人的自娛自樂。日本留存到今天最早有文字的文獻,就是《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七二〇年時記錄西元前六六〇年的事情,時間相隔約一千四百年,如果沒有確鑿的文獻記錄和考古成果(那時自然沒有考古學),只能憑藉口口相傳和神話傳說。

中國的文獻倒是比較注意對周邊國家的記錄, 特別是漢代以後, 大一統的王朝確立,定期會有些周邊小國來朝貢,於是有了國際交流的記錄。中國對列島的記載,非常明確的是《後漢書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中有一段比較可靠的記載:「建武中元二年(西元五七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劉秀)賜以印綬。」之所以說這段文獻比較可靠,一七八四年在今福岡縣誌賀島上挖掘出這顆金印,金印上的文字是「漢委(倭)奴國王印」。所謂「倭國」的名稱也是從這裡來的。據今歷史學家的研究,那時的列島上還沒有出現一個統一列島的政權,列島上同時有大大小小不少個部落政權,向光武帝劉秀朝貢的應該是其中一個比較有實力的部落政權。

另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記載, 三世紀時,列島上出現的幾個小國中, 有個名叫邪馬臺的國家算是個大國,由名為卑彌呼的女王統治,二三九年(魏景初三年),卑彌呼派了名曰難升米的大夫做為使者,來到此前由漢設置在半島上的帶方郡,表示想向魏國的魏明帝進行奉獻,帶方郡太守劉夏便將難升米送到都城洛陽。同年十二月,魏明帝下詔,冊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並授予金印紫綬,封了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還賜予卑彌呼一百枚銅鏡。翌年(二四〇年),帶方郡太守派了建中校尉梯儁將魏明帝的詔書和印綬帶到倭國。後來標有「景初三年」等字樣的銅鏡分別在大阪和京都被挖掘出來,說明這段歷史是真實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劉宋時代,與列島的交往比較密切,《宋書‧夷蠻傳》記錄倭五王遣使來朝貢的歷史,分別賜予「安東將軍倭國王」等封號,說明卑彌呼以後,日本出現了比較強大的國家,現在一般認為是大和政權或說大和朝廷的早期形態。總之,五世紀時,列島上確實形成了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

不過, 或許是中國局勢動盪, 五〇二年起, 列島與中國之間中斷了一百餘年的官方交往, 這一時期的列島幾乎沒有任何記載。倒是日本本國的史書, 特別是《日本書紀》,開始對這段歷史有了相對較詳實的記載。透過這些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大致可以了解, 這一時期在今奈良一帶, 有個叫「大和」的王朝逐漸取得對列島大部分地區(不包含今北海道和沖繩)的統治,其統治集團一般認為就是後來的天皇家族(還沒有出現天皇這一名稱)。六世紀末,列島上誕生了稱為聖德太子的人,日本史書上稱他為「廄戶皇子」,不過,那時沒有天皇稱號,只能稱王子而不是皇子,後來他的叔母推古女王(日本史書稱女皇)掌握了政權,推舉他為太子,由他攝政。據說他學問很好,通曉儒學和佛學, 在上層推行憲法十七條和冠位十二階, 核心就是儒家「德、仁、禮、信、義、智」的思想。

據《日本書紀》記載,六〇七年,聖德太子派遣以小野妹子擔任正使的使者團去長安,帶了一份致隋煬帝的國書,國書上說:「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他沒說自己的國名叫什麼(日出處),也沒說國君的頭銜是皇帝還是國王(天子)。不過從中可看出,他已經不接受以前賜封的倭國國王或安東大將軍這類稱呼了。隋煬帝雖然不開心,還是在第二年吩咐官員裴世清隨小野妹子一起到列島去。列島後來又兩次派使者過來,就是所謂的遣隋使。二〇〇七年,日本為了紀念遣隋活動一千四百週年,由大阪府出面,舉辦二十一世紀遣隋使和還禮使活動,邀請西安和上海兩地的青年人和媒體記者去日本訪問,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我做為訪日團顧問一起參加,還穿上當年的唐裝,在奈良的河面上放流紙船和孔明燈。大阪市南部還保留聖德太子和小野妹子的墳墓。

六四五年,日本發生了大化改新,是一次宮廷政變,從此,模仿唐的文化、採用唐的法律政治的大和朝廷徹底確立了。六七三年,後被稱為天武天皇的人即位掌權。日本歷史學家認為正式的天皇稱號從這個人開始,在此之前所有文字記錄(包括銅器銘文、刻寫文字、木簡等)中,從沒出現過「天皇」這兩個字,一般是稱「王」,目前所能看到「天皇」兩個字第一次正式登場是六八九年實施的《飛鳥淨御原令》,而最初的天皇指的就是天武天皇。嚴格來說,天武天皇及以後的日本國君才可稱為天皇。

同時, 正式出現了「日本」的國名。如果沒有對外交往, 國名本身沒有太大的意義,它是針對他者才需要使用的。之所以使用「日本」為國名有各種說法。根據《古事記》記述,天皇家族的皇祖神是日照大神,就是太陽神,太陽神的子孫所在的地方就是日邊,因而稱為日本。同樣,天皇的稱謂也和太陽有關。中國的道教體系中,與玉皇大帝等相對應的也有一個天皇大帝,但似乎與太陽沒有關係,主要是象徵北極星的天神。日本的天皇這一稱謂,很有可能受天皇大帝這一名稱的影響,但它的內涵卻表示他是個降臨在人世的天神,或說是一個人格神,與列島早期的創世神話攪合在一起。

據文獻記載,列島第一次對外正式使用日本國號,是七〇二年派遣使者到長安時,向當時主掌朝政的武則天稟報的。《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東夷》記載:「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從《新唐書》開始,就專門設置了︿日本傳﹀,以後中國官方史書上就改稱列島為日本了。不過,開始時日本一直沒有向中國說清楚他們的國君叫天皇,因為當時以朝貢體制為主體的東亞國際秩序中,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可以稱皇帝,其他只能稱王或國王,如果日本公然宣稱君主叫天皇,顯然是挑戰中國皇帝的權威了,因此對外還是不敢公開用天皇,以後在寫給朝鮮和蒙古的官方文書中,落款還是日本國王。可以說,近代之前,天皇的稱謂主要局限在列島的範圍內。

(本文摘自《被隱藏的日本史:從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徐靜波

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

出版著作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上海?日本人社??????1870-1945》(合著,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解讀日本:古往今來的文明流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困惑與感應: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國圖像1918-1945》(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20年)等十一種,譯著《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祕錄》、《魔都》等十六種,編著《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十二種。

曾在日本神戶大學、東洋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

《被隱藏的日本史:從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時報出版
《被隱藏的日本史:從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時報出版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