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職傷「不」迷思。(圖/日安焦慮)

音樂家練習樂器累積的痠痛最好透過按摩舒緩?演奏家演奏時身體隨意搖擺容易拉傷肌肉?這些你我經常聽到的討論,是否為造成職傷真正成因?亦或者只是迷思?

1. 演奏樂器總會遇上職業傷害?

過往許多文章會提到學習某些樂器會帶來職業傷害,但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因為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如果演奏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身體,就容易導致職業傷害。因此我們該討論的是:從事演奏、演唱容易遇到哪些傷害?以及如何面對與預防?

2. 練習造成的痠痛可透過按摩舒緩?

按摩會把擠壓的肌肉推開,所以身體會感到放鬆,兩、三個月做一次是保養身體的一種方式。但若是長時間頻繁的按摩肌肉及筋膜,日積月累,反而會導致其纖維化,就像是一塊口香糖愈嚼愈硬。後頸及背部的肌肉硬化,對於需要精細且快速動作的音樂家而言,可能會影響其音樂表現。另一方面,肌肉痠痛也有可能是組織損傷的警訊,若反覆的痠痛,仍要就醫抓出病因根本治療。

3. 開刀才能治療演奏造成的肌肉、韌帶撕裂?

除非是肌肉、韌帶斷掉,不然是不建議開刀的。現在有許多疾病,可以透過開刀以外的方式解決,如腕隧道症候群、扳機指、神經壓迫、痠麻痛等。開刀一定會留下組織內疤痕,造成情況不一的沾黏。對於音樂家而言,一點點差別都會影響到樂器演奏。以非音樂家而言,此沾黏極其微小可以忽略。

4. 音樂家演奏時最好不要隨意搖擺身體?

音樂家們在演奏時,會隨著不同曲風、音色、音高改變姿勢,其實可以讓不同的肌肉適時獲得休息。但不論何種姿勢,都需要盡量避免違反人體力學的方法。正確的拉奏姿勢並非限制演奏者的動作,而是讓身體擺動時,有個基準可循,藉此發揮,也能多使用到各個方向的肌肉。

5. 演奏時「皮皮挫」是因為太緊張?

演奏時因為腎上腺素分泌,確實可能會出現小顫抖,但是如果除了顫抖之外,還出現手指無法控制、在不該彎曲/伸直時不由自主動作、嘴型無法維持等狀況,則有可能是一種腦部的控制失調問題,稱為「局部肌張力不全」(Focal hand dystonia or Embouchure dystonia)。

6. 君子不「重」聲不威?

一個人的聲音和全身肌肉組成有關,與身形胖瘦無絕對關聯。體型豐滿的人聲音宏亮,主要在於腹部能有較大重力,維持橫隔膜向下的狀態——橫隔膜向下沉能容納更多氣息,好聽的歌聲都需要充足氣息支撐。但這種下壓的力量,也可靠鍛鍊腹部肌肉達到。

7. 聲帶也會老化?

人類打從一出生就開始使用聲帶,很難界定是因為年紀而老化,倒是和後天使用聲音的頻率、發聲習慣、生活飲食作息比較相關,如果未能保持充足水分、避免刺激性飲食、保持充足睡眠,聲帶就會提早老化,慢慢萎縮、失去彈性,聲音也就會變得沙啞、無力。

8. 聲帶長繭只能夠開刀切除?

與處理肌肉拉傷的概念一樣,開刀會留下疤痕,所以肯定會影響聲音。聲帶長繭通常是因為過度使用聲音、發聲方法不正確導致,透過適合自己的發聲訓練及聲帶保養即可讓聲帶的繭消失。倘若聲帶長出瘜肉或囊腫,普遍建議是用微創手術注射治療,避免開刀影響聲帶。

內容來源:奇美醫院復健科蘇炯睿醫師、振興醫院耳鼻喉科張智惠醫師

本文作者:吳毓庭

(本文摘自《PAR表演藝術 2月號第338期》)

《PAR表演藝術 3月號第3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