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委託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調查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意見。(林志成攝)
教育部委託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調查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意見。(林志成攝)

今年起大學申請入學時將以「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校系審查資料的重大教育政策變革,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的調查,對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有74%的學生認為「為了升學不得不做」,同時有35%回答是為了應付老師的要求。

「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於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在全台舉辦審議會議,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的意見。2021年50場次審議會議,總計有1123位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參與。其中,與會的355位高中學生來自全台22縣市共161所學校。

根據「作伙學」團隊對這些參與審議會議學生所做的調查,有超過7成學生表示老師「非常積極」和「還算積極」協助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不過,當詢問會考慮哪些因素來決定某一門課是否要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學生的考量主要是個人的志向、興趣和能力,而非老師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決定哪一門課要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考慮因素中,約82%的學生會考慮與志願科系的關聯,為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個人對主題的興趣,有78%的學生選答;也有55%的學生表示會衡量自己是否能做出好作品。

而在決定將哪幾件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至中央資料庫時,較多的學生會考量作品是否「顯現個人獨特性」及「內容豐富完整」,各約有3成學生;較少有學生將「與未來就讀科系相關」及「顯現個人知識與能力」作為考量。

對於製作對製作課程學習成果,調查結果顯示,有74%學生認為「為了升學不得不做」,不過也有超過87%的學生認為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學到課本外的知識和能力」,81%學生表示可以讓他們「活用或更加了解課本知識」,同時也有83%學生認為「可以幫助自己探索志向與興趣」,但有35%回答是為了應付老師的要求。

「作伙學」團隊指出,高中學生最重視在課程學習成果作品中呈現素養能力、說明重點摘要、交代作品脈絡,這與大學教授在審查時最重視的內容相同。更完整的審議建議彙整,「作伙學」團隊將在2月24日公告。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