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委託台大社會系調查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意見。(林志成攝)
教育部委託台大社會系調查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意見。(林志成攝)

今年起大學申請入學招生將看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的意見發現,超過8成教授同意「課程學習成果」經教師認證,具有公信力;若有代做,超過9成教授認為能在面試中問出。

台大社會系團隊在2021年辦理超過50場次會議討論「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及應用,共有1123位來自各縣市的高中老師、學生、家長及大學教授參與。其中,與會的347人次大學教授來自31所學校,涵蓋不同類型的學校和18學群的不同學系。

台大社會系根據2021年50場次審議會議的會後調查問卷發現,超過9成大學教授在審查時,重視使用「課程學習成果」來評估學生能力特質,且認為課程學習成果,可幫助學生探索志向及培養素養能力。

此外,8成的與會教授同意,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經過老師認證,較過往的備審資料更有公信力;也有93%的與會教授認為,如果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是由補習班或他人代做,大學教授能在面試中問出來;只有不到2%的與會教授認為「完全不可能」從面試中問出來。

問卷結果顯示,不同領域學系教授皆重視的素養能力依序為:問題解決、學習態度、邏輯推理、批判思考及溝通表達。在呈現素養能力時,應透過具體事例說明,避免過於空泛。

舉例來說,探究活動或行動方案中對不同角色立場的換位思考,可以展現批判思考的能力;從團體報告的分工說明和執行過程可以看出合作及溝通的能力。

台大社會系指出,高中生們想要強調的作品重點不盡相同,有些學生著重在主題探究的結論或反思,有些學生則想展現學習過程中素養能力的提升。無論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都建議在作品的首頁優先放上整理過後的摘要,讓審查端能清楚掌握重點。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