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物店品牌為何進到台灣後變調了?(圖/BEEMEN蜂報)
選物店品牌為何進到台灣後變調了?(圖/BEEMEN蜂報)

從原宿一個 6 坪起家的 BEAMS 是如何在 1970 年代便將歐美的流行文化帶入當時還屬保守派的東京?40 年來,流行浪潮不斷變換翻騰,而 BEAMS 始終處於浪尖,尤其在亞洲地區的年輕人心中,仍然是流行品味的重要象徵。

儘管受到新世代歡迎,且觸角已遍及全球,歷史悠久的 BEAMS 並未以此滿足。隨著“無國界”已然成為趨勢,且各地吹起快時尚風潮,BEAMS在放眼國際的同時,目光未曾離開日本本土。

2016 年,BEAMS 成立旗下支線品牌「BEAMS JAPAN」,以“匠”(工藝)、“趣”(流行文化)、“眼”(跨界聯名)、“衣”(服飾)、“祭”(逸品)五大主軸,同時發行《 BEAMS EYE ON CITY GUIDE》紙本期刊來令更多喜歡日系文化的朋友有更多不論在觀光又或是文化上的選擇!

▲ 2016 年,BEAMS發行《BEAMS EYE ON CITY GUIDE》紙本期刊來令更多喜歡日系文化的朋友有更多選擇(圖片來源)
▲ 2016 年,BEAMS發行《BEAMS EYE ON CITY GUIDE》紙本期刊來令更多喜歡日系文化的朋友有更多選擇(圖片來源)

同時 2016 迎來了 BEAMS 40 的週年,特別的是 BEAMS 將 1994 年經典素有”澀谷系王子"之稱的小澤健二與元老級嘻哈團體 Scha Dara Parr 的經典歌曲”今夜はブギー・バック“(今夜我們 boogie back)重新詮釋名為「TOKYO CULTURE STORY」的紀念 MV,從中可以看到從 1976 至今日本服裝、流行、音樂⋯⋯等文化的脈絡,此舉讓更多追求流行文化的海內外人士有機會透過這個“故事”再次看見日本文化的魅力!

▲2016 迎來了BEAMS 40 週年紀念,為此重新詮釋名為「TOKYO CULTURE STORY」的紀念MV

講了這麼多,不妨來探討看看同樣叫「BEAMS」,但在台灣好像除了特定喜好日系調性的流行愛好者外,在品牌廣度上好像沒有單一品牌來的有影響力(Ex:LV、GUCCI、SAINT LAURENT⋯⋯等)?

究其原因,可以說是台灣對於“文化”的理解方向和其他國家有折根本上的落差,就拿我們今天的主軸 BEAMS 來說吧,我們之餘日本,關於“複合式選品店”的印象幾乎可以用一個“雜”字來涵蓋,這並非在批判任何品牌進到台灣都會亂套,但在早期台灣的消費者想購入海外的商品只能透過所謂的“舶來品店”這樣的單一渠道,加上過去資訊尚未透過網路來普及,這便是造就 90 年代開始許多選品店進駐台灣後最終都已撤出收場。

說來可惜,但在“流行文化”中,尤其針對時裝、飾品類項,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年輕族群往往被教育需要勤儉、樸實,導致時尚產業一直以來在台灣都不是特別的被關注,直到千禧族群的興起,台灣的時裝產業得以看到曙光,同時也有了更多無論是資方還是媒體在支持這項產業。

▲早期台灣的消費者想購入海外的商品只能透過所謂的“舶來品店”這樣的單一渠道(圖片來源)
▲早期台灣的消費者想購入海外的商品只能透過所謂的“舶來品店”這樣的單一渠道(圖片來源)
▲直到千禧族群的興起,台灣的時裝產業得以看到曙光,同時也有了更多無論是資方還是媒體在支持這項產業。(圖片來源)
▲直到千禧族群的興起,台灣的時裝產業得以看到曙光,同時也有了更多無論是資方還是媒體在支持這項產業。(圖片來源)

同樣身為台灣人的筆者,看到最大的問題是供應大於需求,但最重同時也是病根的便是對“自我風格”沒有想法,這直接導致了 Buyer 在看秀或於 Show room 中往往很難下單嘗試一些比較大膽的作品!

回到 BEAMS 相信很多朋友也有相同的感受,到了東京無論是原宿還是澀谷,都一定會進去走一遭甚至衝動消費,這其中代表的不是日本 Buyer 比較厲害,而是台灣對於許多小眾設計師品牌趨之若鶩,為何呢?絕大多數消費者會歸肇於價格,再者,快時尚的興起使得消費者產生了一種“有這樣的便宜的價格我為何要花這麼多錢只買一樣單品?”的觀念,這樣的觀念不能解讀為錯誤,可這正好是選品店 Buyer 不願意也不敢Buying 更多有趣的新銳或是有潛力品牌的原因,Buyer 不只要對消費者負責,同時也要面對公司、庫存的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是在 Outlet 中看到過季賤價出清的結果,這樣的成績單交到海外總部後,想當然爾會漸漸對台灣地區市場產生不信任感,然後一年一年地刪減預算,所以像稍早提到的 BEAMS 40 的週年 TOKYO CULTURE STORY」紀念 MV 這樣需要較多預算的宣傳及行銷手法自然不會出現在台灣市場中。

▲Buyer 不只要對消費者負責,同時也要面對公司、庫存的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是在 Outlet 中看到過季賤價出清的結果(圖片來源)
▲Buyer 不只要對消費者負責,同時也要面對公司、庫存的壓力,所以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是在 Outlet 中看到過季賤價出清的結果(圖片來源)

結論:最後筆者想傳遞給所有正在看這篇探討文的所有朋友,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專屬風格”,相信這一定會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