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天文學家推翻過去小行星碎片理論,認為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的,是來自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的一顆彗星。(示意圖/達志影像)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推翻過去小行星碎片理論,認為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的,是來自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的一顆彗星。(示意圖/達志影像)

恐龍究竟為何滅絕,科學家眾說紛紜,最初認為是火山爆發,不過多數人推測是小行星撞擊導致。近日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在科學期刊發表指出,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星體落下,撞出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也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而禍首就是源自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的一顆彗星。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西拉和羅布於科學期刊發表,指他們已解開希克蘇魯伯衝擊體來源與本質之謎,推測彗星才是導致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影片來源/youtube/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西拉(Amir Siraj)和羅布(Avi Loeb)於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Reports)發表研究,指他們已解開希克蘇魯伯衝擊體(Chicxulub impactor)之謎,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一顆彗星於6600萬年前落至地球,撞出墨西哥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引發衝擊性寒冬災難,造成地球上四分之三的動植物滅絕。

不僅如此,木星也是導致彗星撞地球的原因之一,天文學家西拉表示,類似規模彗星撞地球的頻率,為每2億5000萬年至7億5000萬年,而木星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宛如太陽系中的彈珠台,「木星將這些長週期的彗星踢入軌道,讓它們非常接近太陽」,以上研究也推翻先前認為撞擊星體來自太陽系主小行星帶(Main Belt)小行星碎片理論。

Debating the origin of the Chicxulub impactor in a new study.

The New York Times - Science 發佈於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而長週期彗星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推測歐特雲體積至少如山岳大小的冰碎片所組成,擁有巨大球形外殼,像是泡泡籠罩著太陽系,而其繞行太陽所需時間約200年,通過時非常接近太陽,因此又稱為「掠日彗星(sun grazers)」,融化蒸發時會產生驚人的氣體與塵埃,形成尾巴而聞名。

彗星一側面向靠近太陽後,經歷龐大潮汐力量,導致它們大部分碎裂成上千片碎片,而碎片的體積都非常大,甚至足以製造希克蘇魯伯等級的衝擊體,另一個支持彗星撞地球的證據,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成分為碳質球粒隕石,在位於木星與火星間的主小行星帶中,僅十分之一的小行星有這種成分,大部分彗星則都擁有。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