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冒冷汗 疑似心肌梗塞別忍耐!3招保心這樣做。(示意圖/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受害的不只染疫民眾,心肌梗塞患者也是受害族群之一,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指出,疫情嚴峻,很多病患不舒服也不敢到醫院,忍到不能忍才緊急送醫,最近一個月急診搶救的心梗病人有延遲就醫的情形,病危比例也比較高。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國外研究指出,高達85%的病人害怕就醫感染新冠病毒,台灣沒有相關調查,但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2020年2至4月(台灣上一波新冠肺炎流行期)比起2019年同期,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平均多拖延40分鐘才送醫,顯示病患多有不到最後一刻不上醫院的心態。

●晚40分鐘就醫+急診30分鐘等快篩 恐延誤搶救時機

今年5月疫情再次升溫後,醫師們發現病患延遲就醫現象更嚴重。黃偉春說,有些病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他最近收治的一名病人在送醫前2、3天出現胸悶症狀,但病人覺得可以忍受,加上還能上下樓梯稍微活動一下,就沒有立即就醫,結果到很不舒服送醫時已必須插管,後來還用上葉克膜,現在還在醫院治療中。

「心肌梗塞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黃偉春指出,從症狀發生到進行緊急心導管打通血管是搶救生命的關鍵,可分為三個時間段:一是症狀發作到救護後送時間,二是救護車運送時間,三是到院後緊急心導管的時間。目前因疫情管制,病患送達急診必須先進行新冠肺炎快篩,至少需30分鐘等待結果出爐,延後了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他強調。

●爭取黃金急救時間 心肌梗塞送醫叫救護車 比自行就醫有保障

(圖片來源 /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

黃偉春說,疫情期間,各醫院的心導管室仍保留一定量能,更規劃團隊防疫分組、路線分流,加強消毒,執行高規格防護方案,全台的心臟科團隊全力備戰防疫期的急性心肌梗塞救治工作,病患不必擔心就醫染疫,一有症狀還是要速速就醫。

●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與非典型症狀

「總之,平常沒症狀,突然有這些症狀,都是一個警示,如果各種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不要拖延,趕快去醫院。」

「有症狀還比較能注意,最怕對症狀沒感覺,」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說,像糖尿病患者痛神經比較不敏感,有時覺察不到胸痛,這種病人他的表現是喘,因為心肌梗塞後心臟做為馬達的作用減損,血打不出來,病人就會很喘,或是因心律不整感覺心臟砰砰亂跳,這也是民眾要小心的非典型症狀。

●疫情宅在家 恐因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提高發病風險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心臟疾病是2020年國人10大死因第2名,而且死亡人數比2019年增加3%。葉宏一說,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後,多數民眾都宅在家,但對慢性病患而說,宅在家潛藏健康風險,因為宅在家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果再加上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心肌梗塞發病風險將大幅上升。

他指出,去年疫情期間病人回診減少,今年減得更低,5月本土疫情暴發後,三高病人回診、領藥率都明顯降低。有人吃藥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有人自行減藥一半,兩天吃一次藥,設法把原本3個月的藥量吃久一點。

「這樣很危險,」他說,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以及肥胖,都是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在疫情期間更應遵循醫囑用藥。尤其是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每7人就有1人會在一年內復發,更要妥善控制三高,「遵循醫囑不只避免心肌梗塞發作,更可降低萬一感染新冠肺炎後發展成重症的風險。」

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族群更應按時服藥,避免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示意圖/Shutterstock)

●疑似心梗別忍耐 超前部署保心3招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與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呼籲慢性病病患遵循醫囑用藥、控制健康指數,除避免心肌梗塞發作,萬一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後也降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另也提出「保心3招」供民眾參考:

1.規律用藥:包括按時回診拿藥及按時吃藥,千萬不要自行減藥,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的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不少醫院提供視訊回診也讓病患可就近在家附近社區藥局領藥。

民眾可準備就醫小卡,與健保卡放在一起,在狀況緊急時協助醫護人員更有效率進行搶救。(圖片來源 /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

2.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寫上自己的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平日就診醫院,在緊急狀況發生時供119救護人員精準判斷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急救效率。

3.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病人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3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