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銀獎、台灣鋼琴家胡瀞云,近期返台,將和長榮交響樂團彈奏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郭吉銓攝)
2008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銀獎、台灣鋼琴家胡瀞云,近期返台,將和長榮交響樂團彈奏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郭吉銓攝)
鋼琴家胡瀞云認為,音樂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可以自己規劃曲目,享受所有的安排。(郭吉銓攝)
鋼琴家胡瀞云認為,音樂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可以自己規劃曲目,享受所有的安排。(郭吉銓攝)
鋼琴家胡瀞云在追藝道路上,也曾感到孤單,但如今她活在最愛的音樂裡,也樂於給予,不再孤單。(郭吉銓攝)
鋼琴家胡瀞云在追藝道路上,也曾感到孤單,但如今她活在最愛的音樂裡,也樂於給予,不再孤單。(郭吉銓攝)

2008年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銀獎、台灣鋼琴家胡瀞云,近期返台,將和長榮交響樂團彈奏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她表示,這是一首不管演奏或聆聽,都會令人感到開心的曲目,而這也是音樂的意義,「音樂能豐富人的心靈,並帶給人快樂。」

目前定居於美國費城,任教於費城天普大學,胡瀞云表示,現在的她來到一個自在的狀態,不管是練琴、教學,或是為自己規劃音樂會曲目、錄製唱片等,她都能自在地安於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胡瀞云回憶,在剛得到大獎的時候,她每年演出百場以上音樂會,也在世界各地巡迴,「成為音樂家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時的我都是獨自一人旅行,也曾感覺孤單,那時的我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感受很不一樣了,我可以專注完成我想做的計畫,和聽眾分享我想分享的音樂。」

胡瀞云出生於1982年,她還有個姊姊,是姊姊先學鋼琴,她也跟著學,還跟著考進敦化國小音樂班5歲學琴,10歲時她聽了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的音樂會,當時台上的日本鋼琴家演奏,讓她立志要成為鋼琴家。

胡瀞云表示,當時她很明確地告訴父母親她一定要出國讀書,「爸爸完全反對,媽媽百分百支持,我甚至希望自己可以去莫斯科音樂院,但當時我不可能自己去俄國,爸媽建議我可以跟著姊姊到美國讀書。」

於是,在網路資訊不像現在這樣方便的年代,胡瀞云和家人飛往紐約甘迺迪機場,直奔茱莉亞音樂院先修班報名,三周後考試,她如願考上了,但當時並不知道要找誰當老師,胡瀞云隨手參考了一本正在閱讀的書《貓咪與媽咪》,裡面提到了茱莉亞音樂院教授賀伯.史坦辛(Herbert Stessin),她就選了賀伯教授作為她在紐約求學的老師,開啟了逐夢之旅。

在茱莉亞音樂院求學對胡瀞云而言,是一段特別的經歷,她表示,一個人時難免感到孤單,「我的學校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未來可以上長春藤大學,每周六都會看到他們來接小孩,而我永遠都是一個人在那裡,但我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我要成為鋼琴家,所以我會為自己排很多事情,參加音樂會、比賽,想爭取更多獎學金,也不想浪費自己學習的時間。」

胡瀞云一路讀到茱莉亞音樂院學士和碩士學位,後來又到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進修,最後拿到克里夫蘭音樂院最高演奏家文憑。

胡瀞云表示,賀伯教授帶給她的是渾然天成的音樂,「他沒有加東西在學生身上,而是讓你成為你自己,並找到每個學生的特色。」而另一位恩師、鋼琴大師謝爾蓋.巴巴楊(Sergei Babayan),也在胡瀞云參加魯賓斯坦的大賽前夕,提點了她演奏上該注意的事情,讓她在上場前有調整和轉換的機會。

參加魯賓斯坦大賽可說是胡瀞云人生的轉折點,獲得獎項,不單單是她成為鋼琴家的敲門磚,過程的驚險和禮物,也成為她一生受用的寶藏。

胡瀞云透露,在比賽前夕,她其實沒有旅費可以參加這場比賽,「但是有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老教授,他說很欣賞我的音樂,他協助我的旅費,但是他告訴我,哪天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也要幫忙別人。」

胡瀞云表示,她一直把這件事情記在心上,「我永遠會記得,在我最急需幫助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位天使,毫不猶豫地幫忙我,這也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珍惜所有的機會,我在教學時,也會盡可能地提供我可提供的協助。」

鋼琴家胡瀞云在追藝道路上,曾感到孤單,而如今她活在最愛的音樂裡,也樂於給予,不再孤單。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的音樂會,將於2月17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