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建蓋故宮時為了解決淹水問題,因此設計出精密的排水系統。(示意圖/達志影像)
古人建蓋故宮時為了解決淹水問題,因此設計出精密的排水系統。(示意圖/達志影像)

台灣連日降雨不斷,雖然有排水系統,但仍造成各地道路積水,然而擁有600年歷史的北京故宮,為何從未出現淹水狀況?其實故宮裡蘊藏古人的智慧,他們除了利用地勢高低,還搭配精密的排水系統,讓如此大的故宮遇到暴雨時,能夠迅速排出雨水,宛如黑科技的排水系統,讓現代人看了也非常佩服。

根據《梨視頻》報導,古人為了不讓北京故宮出現淹水問題,設計了一套精密的排水系統,使地面排水量大於降水量,當民眾站在太和殿前的廣場時,可以發現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坐落於玉石底座上,而玉石底座約高7公尺且分為三層,每一層四周都刻有龍頭的雕刻。

每當下起大雨時,龍頭雕刻就會噴出水,飛簷流水宛如瀑布,而龍頭總共有1142個,這些其實就是所謂的排水孔,古人不僅懂排水,而且也很重視美觀,因此將排水孔設計成龍頭,排水時就會形成「龍吐水」的美景,畫面非常壯觀,這些雨水再流進紫禁城太和門前東西流向的「內金水河」。

不僅如此,古人更在故宮外設有3條防線河渠,第一道是「明內城護城河、大明濠及太平湖」,第二道則是「西苑太液池及后海」,最後一道是「外金水河和故宮的筒子河」,也就是所謂的護城河,這些河渠平時用於提供城市供水,不過當遇到暴雨時,則有排水的作用,使故宮外圍不會有大量雨水和山洪流進宮內。

而故宮內的雨水最終都將通過幹線與支線的排水渠道,流入內金水河,再沿著河渠至東華門南邊的水閘流出,與外金水河匯合,再者,古人不僅設有精密的排水系統,還依故宮的地勢規劃,由於北京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可知北京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因此北京的水系為東南向,古人利用此特點,將故宮內的水系設計成北高南低。

此外,水系又以皇帝的正中御道為分水線,分水線東西兩側的地勢逐漸降低,下雨時雨水就會沿地形往東西側流入護城河,不過故宮雖有河渠與地勢防淹水問題,但宮內建築物又多又密集,每一座院落相互阻隔,也會導致排水系統效果不佳,因此古人對於院落內的排水設計更加精密,設置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使每條溝渠綜橫交錯,形成龐大且完整的排水網絡。

而排水系統又分為排水溝的明渠及分布於地下的暗渠,當明渠積水遇到台階或牆時,古人就會在底下開洞,也就是所謂的「溝眼」,使雨水從地面流入暗渠的洞口,而暗渠洞口設計成鏤雕的明清銅幣形狀,又稱為「錢眼」,古人設計出精密排水系統,加上現代人定期維護,才使故宮600年來沒有淹水問題。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