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竹崎國小文光分班改設為文光國際英語村。(教育部提供/林志成台北傳真)
嘉義縣竹崎國小文光分班改設為文光國際英語村。(教育部提供/林志成台北傳真)

少子女化衍生校園餘裕空間利用議題,教育部國教署訂有「公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校園(舍)空間多元活化注意事項」,目前有閒置校舍活化為幼兒園、露營區及老人照顧設施、身心障礙者服務機構、兒童與少年托育等活化案例,許多校園餘裕空間以不同形態及多元功能再次回歸服務社區。

明訂幼兒園、社會教育機構、社會福利設施、觀光服務設施,及配合各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社區需求且不涉及商業行為用途所需場所等14項用途,並督請地方政府秉持文教公益為先、校園(舍)安全為要、資訊公開透明、簽訂行政契約、兼顧多元需求、社區參與對話、落實永續發展等空間活化原則辦理。

依「公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校園(舍)空間多元活化注意事項」,明訂閒置校色可做為幼兒園、社會教育機構、社會福利設施、觀光服務設施,及配合各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社區需求且不涉及商業行為用途所需場所等14項用途。

教育部國教署並督請地方政府秉持文教公益為先、校園(舍)安全為要、資訊公開透明、簽訂行政契約、兼顧多元需求、社區參與對話、落實永續發展等空間活化原則辦理。

位處偏僻的竹崎國小文光分班廢校後,嘉義縣政府於102年爭取台塑企業認養,103年完成興建文光國際英語村並正式啟用,安排全縣五年級學生進行5天4夜英語教學。

連江縣北竿鄉的坂里國小,從107學年併入鄰近的塘岐國小後走入歷史,為善用坂里校地轉為提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設立馬祖校區,開啟大學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鏈結的契機。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結合在地區域文化特色辦理餘裕空間活化,如雲林縣立樟湖國小舊校區在2013年由樟湖社區發展協會進駐借用,推動茶香、竹筍、藍染等創意產業,平時讓社區長輩來學習,帶動地方發展,轉換另一種方式延續學習精神,現在舊校區成了藍染基地,操場上的一大片牆面,更以馬賽克拼貼出藍染意象。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