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資料照片)
林百里(資料照片)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30日在BTC(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表示,台灣推展智慧醫療,面臨醫院內的IT基礎建設、人才部署問題,科技業可以協助建構以資料、醫生、病患為導向的三種平台,未來有新技術與資訊工具後,才能真正結合發揮功能。

被視為生技產業政策風向球的BTC,今年聚焦智慧數位醫療,台灣在應用健康數據開發商模時,如何吸引投資者和接軌國際?如何從醫院端改善科技落地的問題?吸引海內外專家紛紛提出良方。

林百里認為,台灣有AI、Cloud、5G、Iot、AR/VR、照護機器人七大技術可以應用在智慧醫療,但要先解決醫院內的IT基礎建設、人才部署不足的困境;以IT眼光看台灣的優勢,是把硬體軟體結合成解決方案,先達到數位轉型,再達到醫療轉型。

他建議,科技業應打造三個平台,一是智慧醫院基礎建設Data Center,提供資料導向平台;二是醫生導向的遠距醫療平台,三是病人導向的智慧型醫療照護平台,透過三平台結合建構出醫療線上線下生態系。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認為,智慧醫療的落地,需要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健保兩大策略下手。國內每年有八千億元的健保經費,但給予新藥和創新醫材的總額預算卻僅7,700萬元,只要透過政策調整提1%、甚至0.5%的預算,每年就會有80億、40億的經費可扶持產業。

張鴻仁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醫院的資訊系統約在20年前建立,難以負荷人工智慧,未來若能因國發會和衛福部,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讓大、小醫院甚至診所,都能導入人工智慧,加上健保總額對新藥和創新醫材的支持,台灣生技產業一定可以再創奇蹟。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楊泮池指出,「醫院評鑑」制度應該與時俱進,才能讓醫院更願意發展智慧醫療。另外,台灣也需要有好的場域,讓智慧醫療產品進行測試、驗證,台灣先開始使用,產品才有機會走上國際。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上,還未有大錢進來,是因為台灣市場需求還在釐清,若要擴大市場,就要往國外發展。

(本文由 工商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