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遊廓,謝明錩水彩畫,1998 年。(圖/謝明錩提供《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艋舺遊廓,謝明錩水彩畫,1998 年。(圖/謝明錩提供《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城市繁華到一個程度,也是它墮落的開始。所謂的遊里─酒家、妓樓、娼寮─必然產生;道光年間,艋舺即有青樓豔妓,凹仔街出名的「趁食查某」(賣春女郎)芳名,不但名噪全台,隔岸的福州、泉州,也有知其豔名,想一親芳澤的人士。光緒年間,這些銷魂窩,入晚以後,旗亭燈火輝煌,絃歌盈耳,妓樓娼寮,呼么喝六,紙醉金迷的生活,北台的第一位傳教士馬偕,在他一八七五年的傳教日記,有如此記載:「……艋舺的居民,老少都日日為錢而勞苦,為現款!現款!他們是物質主義者,執迷的淘金者。」

艋舺人沉淪於萬華世界,難怪這位洋教士,要伸手拯救了。

萬華寶斗里的綠燈戶,說起來還有一段歷史可尋;日本治台後第三年(一八九七年),首先有二位日本九州妓女,來台北「趁食」(趁,賺也),以後,一波又一波的日本妓女,聞風來台淘金,使台北地區「貸座敷」、「料理店」如雨後春筍,而且都暗藏春色。

日本當局覺得色情如此氾濫、放縱下去,不是辦法,決定規劃遊廓(即風化區)管理,他們選擇了今西園路一段與貴陽街二段交叉處起(即歡慈市街),向後經華西街(舊大厝口街)至第一水門,包括寶斗里(凹仔街),轉過桂林路(舊後街仔街)迄於西園路一段交界處為「艋舺遊廓」,由「有明町派出所」(今萬華分局 )管轄。

日治後,風化區的規劃,使艋舺豔名四播;日人井季和太在《興味的台灣史話》,有一段記載:「據明治三十二年,(註:一八九九年)六月十七日的花柳粹誌第一號,在艋舺支署(註:警察分局)轄內,同年五月現有的貸座敷有五十五家,料理屋有七十三家,飲食店有二十九家。藝妓一二五人,娼妓五○一人。」貸座敷、料理店、飲食店的女人,分稱娼妓、藝妓、酌婦,艋舺遊廓的風花雪月,令人咋舌。

艋舺改稱萬華後,萬華遊廓更名副其實,據說,當年的尋芳客,只要登上人力車,說聲:「萬華!」就會被帶到此風化區來,萬華淪為今日敗柳殘花匯聚之地,令人無奈;也讓台北市蒙羞。

外國觀光客來到福爾摩莎,有人指明務必安排要到SNAKE STREET 一遊,所謂「蛇街」指的就是「華西街」;隱藏在傳統背面那詭異、神祕、奇妙的氣氛,不僅金髮碧眼的洋人好奇,東洋人也稱異;有著劇毒的眼鏡蛇、百步蛇在「蛇店」內服服貼貼,任人宰割;還有各地的名點小吃、中級消費的華洋百貨,使「華西街夜市」成了海內外聞名觀光街。散落在康定路、西昌街的佛具店、繡莊,以及專賣藥草有「青草巷」之稱的西昌街二二四巷,則是令人漫步有悠悠古意的街道;三十公尺長的小巷,因葱葱綠綠的藥草而盎然生趣,有我們熟知的蘆薈、芙蓉草、九層塔,也有聞所未聞的鳥不宿、不留行、白馬屎……多少人的宿疾、病痛,「採藥」於此,獲得痊癒,沒有人會去了解的。

艋舺的殘夢,在這些街衢去尋覓,那遺忘歲月的影子,可以浮現一、二吧!

(本文摘自《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艋舺、大稻埕、台北城──是所謂的台北「三市街」,是台北市的「原型」,這三個「聚落」的發展,先後有序,而且各有其成長背景,也因此街道的布局、房屋的造形,也各有其獨特的個性。

艋舺和大稻埕都有過商船雲集、帆影林密的年代,是同屬於「商業社區」,只是艋舺是閉塞的,而大稻埕則是開放的。艋舺在 1820 年代,已儼然是台灣北部經濟、政治與軍事的中心,和台南、鹿港鼎足而立。

這個由漢人移墾、建造的市街,經歷了漳泉械鬥、異姓爭鬥,產生了強烈排他性,形成了保守性格。淡水河床的淤塞,使這個由「番漢交易」之地所形成郊商殷盛的市街、逐漸地走向了衰敗,將其貿易市場拱手讓給了「下游」的大稻埕。

分類械鬥,被三邑人追、趕、跑的同安人,退入大稻埕,和以往在新莊方面戰敗遁入大稻埕的漳州人,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攜手合作,在奇武卒社故祉,建立了新的家園。

歷史的軟跡,能留痕之處並不多見,而「台北老街」保住了一老建築,雖然這些當代的建築已經都是在風燭殘年中,畢竟幢幢都是歷史見證物,它能夠矗立便是我們的幸運,這種「歷史教材」是獨一無二,不能再求,誰忍心讓其消毀呢?

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對於「台北」的定義為,以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為主的範疇;從三市街開始,便是台北身世的起源,也是莊永明老師在本書中特別彰顯的所在。

請看莊永明老師娓娓道來,這座城市最美的故事、最動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莊永明

莊永明(1942-2020年),台北市大稻埕人。1980年,應詹宏志先生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在這個專欄中,陸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

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著作有《台灣第一》、《台灣記事》上下冊、《台灣諺語淺釋》10冊、《台灣風情》、《台北老街》、《台灣歌謠追想曲》、《台灣名人小札》、《台灣先聖先賢傳──韓石泉》、《傳唱台灣》、《島國顯影》、《呂泉生的音樂世界》、主講《台灣歌謠尋根》CD、2020年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的《臺灣歌謠傳鄉情—食百二,唱一二○》(臺語篇)CD專輯、《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

《台北老街》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台灣歌謠追想曲》獲1994年本土十大好書;《台灣歌謠尋根》獲1994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台灣醫療史》1998年獲巫永福文化評論獎。莊永明於2004年獲第八屆「台北文化獎」。

莊永明一輩子撰文並親身導覽,或在迪化街或在許多台北老街,為台北文史留下難以忘懷的身影。

《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台北老街》/時報出版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