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24日實施調節性洩洪,如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吸引不少民眾觀看。(讀者邱儷萍提供)
石門水庫24日實施調節性洩洪,如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吸引不少民眾觀看。(讀者邱儷萍提供)

時隔兩年,石門水庫上週六進行洩洪,不到一天洩掉1.1億噸,幾乎半座水庫容量,與今年5月底蓄水率低到僅個位數,簡直天壤之別。這段洩洪操作的決策背後,更看出台灣在如今氣候變遷大環境下,「要留住水資源有多麼困難」。

熟悉水庫操作的人士向《中時新聞網》透露,石門水庫在24日當天,有效蓄水率竟在洩洪作業啟動後不斷上升,「這代表什麼?代表上游進水量遠大於出水量」,水位一度超過245公尺滿水位,差一點滿出來!

該人士認為,管理單位陷入「水放太早怕之後無水可用」的迷思,明知有颱風,卻等到逼近滿水位才開始洩洪,「石門水庫是土石壩體,土石壩最怕的就是溢頂,萬一來不及疏解壓力,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不能製造人工洪水,更何況石門水庫洩洪,還要考量淡水河潮位、翡翠水庫等很多因素」,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表示,同仁根據氣象局預報,在烟花颱風來之前審慎評估,21、22日調節性放水,後來判斷集水區雨量可觀,決定啟動洩洪。

幾天下來,累積總雨量達480毫米,郭耀程指出,這數字可為石門水庫帶來2.5億噸水量,「雖然瀕臨滿水位,但距離壩高252公尺還有一段空間,可理解民眾的憂心,過程中我們都有掌握,作業上也一定是以水庫安全為優先考量。」

郭耀程補充,颱風來襲前洩洪,可把原本較多雜質、較混濁的水排出,洪峰過後的水,滲入地下過濾再流進水庫,對水庫水質、減少淤積,都有正面幫助。

(本文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