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手臂 (COVID arm)」是接種新冠疫苗後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藍淑馨提供)
「新冠手臂 (COVID arm)」是接種新冠疫苗後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藍淑馨提供)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接種後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膝蓋打玻尿酸處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反應。(藍淑馨提供)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接種後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膝蓋打玻尿酸處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反應。(藍淑馨提供)
也有少部分蟹足腫變紅變腫的情況。(藍淑馨提供)
也有少部分蟹足腫變紅變腫的情況。(藍淑馨提供)

隨著疫苗施打率提昇,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有民眾因打完疫苗過敏來求診,振興醫院皮膚科主任級醫師藍淑馨表示,病人多半非常焦慮甚至影響打第二劑的意願,然而透過既有文獻發現,國外第一劑出現皮膚反應的人,第二劑出現反應的不到一半,「皮癢兩周換一命值得,若真的染疫痛苦可是100倍!」,皮膚科醫學會因此整理出以下疫苗相皮膚反應Q&A供民眾參考。

Q1、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4種皮膚副作用包括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也就是俗稱的「新冠手臂」、局部注射處反應、蕁麻疹反應以及全身性過敏疹。

Q2、什麼是「新冠手臂 (COVID arm)」?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66%)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

藍淑馨說,大家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全部受試者僅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

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且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Q3、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藍淑馨指出,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