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中)10歲在上海看了名角梅蘭芳和俞振飛演出,永生難忘,自此在他心中播下崑曲種子。(藝碩文創提供)
作家白先勇(中)10歲在上海看了名角梅蘭芳和俞振飛演出,永生難忘,自此在他心中播下崑曲種子。(藝碩文創提供)

崑曲差點要死透,卻從蘇州的崑曲傳習所開始復活,新一代傳習所的演員們,後來成為作家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生力軍,到兩岸四地以及歐美演出,為崑曲還魂。

京劇學者王安祈分析,1923年時,大陸最後一個崑曲職業戲班解散,「崑曲可說是在1923年死亡了。」所幸有一群企業家們用私人財力,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招收小孩子來學崑曲,包吃包住,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好好傳承崑曲,也因此,這批學生姓名都有個『傳』字。」

白先勇表示,怎麼會人生中途岔出來做戲曲,他也想不通,但這是對戲曲莫名的熱愛,他回憶,10歲在上海和家人到美琪大戲院欣賞名角梅蘭芳和余振飛崑曲演出,自此在心中留下種子。

2000年,他心臟病發,以為自己要走了,「但上天留我,一定還有什麼志業未完成,當時我一心覺得,就是崑曲了。」

導演鄧勇星近期拍攝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他說他原是崑曲門外漢,但近年學著欣賞崑曲,「我發現崑曲的美非常內斂,像深水,積蓄著某種能量,有一種張力,會在某時間點爆發,需靜下心來看。」

(本文由 中國時報 提供)